喜峰口上刀光閃大刀園內築英魂(鄧華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喜峰口上刀光閃大刀園內築英魂》是中國當代作家鄧華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喜峰口上刀光閃大刀園內築英魂
我和老伴在唐山女兒家居住時孫女考取了天津美術學院。孫女出生在新疆庫爾勒,一直在庫爾勒上學。去年,大學的最後一個暑假,我決定帶她去「喜峰口大刀園」遊覽。
姑爺開車,老伴領着外孫,我們一行五人上了路。
六年前我隨團遊覽了喜峰口,參觀了大刀園。讓我感到十分榮興的是:我不僅見到了「大刀園」的投資興建者張國華先生,還和張先生留了合影。
車上我和孫女說起了張先生。
張先生大名張國華,他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大鬍子」。他是河北省遷西縣喜峰口板栗專業合作社的當家人。是一位最有眼光的農民開拓者。他的綠色夢是把喜峰口原來「砍樹燒柴,山禿光疏」變成:「草香遮細路,樹老臥清煙」的樂園。他承包了喜峰口長城抗戰舊址東側上千畝山場,種植了板栗。他說:「對每一棵板栗負責,用道徳血液鑄就品牌。」十幾年來把經營賺到的錢幾乎全部投到大山景區建設之中。他從小就聽老人們講1933年喜峰口長城抗戰的故事,上小學時學的第一首歌便是「大刀進行曲」,籌建「大刀園」成了他的奮鬥目標。如今「大刀園」成了喜峰口景區的核心,成為了紅色教育基地,成為了享譽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車駛入潘家口水庫庫區內,只見庫區內碧波蕩漾,水清澈見底,500年的明長城主體已淹沒水下,水下部分牆體隱約可見,城樓承接着水浪拍打,真是古老長城獨一處!高聳的山峰倒映水中,峰奇石異。姑爺介紹:險城周邊還有「十里畫廊」、「象鼻山」、「一線天」、「月牙洞」、「烏龜島」、「棒槌岩」等十幾處自然景點。
車緩慢行駛,姑爺是唐山人,枯水季節他飽遊了潘家口。平常他不善言談,今天講得還真是津津有味。孫女忙拍下了長城浸入水中的畫面。
車一會兒順着逶迤的山勢爬行,一會兒又滑向水岸。老伴真擔心車俯身扎入水中。在驚嚇與喜悅徘徊之際,車又順着山勢蜿蜒爬過山脊。終於緩過一口氣來,車來到了「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刀園」。
今天帶着孫女來,重點遊覽大刀園。與其說遊玩,不如說我有意給孫女上一堂生動別致的教育課。孫女出生在新疆,遊覽過大沙漠、胡楊林;和同學們寫生到過風景秀麗、山勢險要的華山;飽嘗了山如翡翠,水似碧玉般奇美的桂林。今天,遊覽大刀園,就是要緬懷民族先烈,重溫抗戰歷史,閱覽紅色經典,感受崢嶸歲月。
車上五人中,外孫歲數小,老伴學歷低,我、姑爺、孫女還是有很多共同語言的。要說喜峰口的由來,姑爺講得頭頭是道:
喜峰口在遷西境內,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古稱盧龍塞。喜峰口歷史悠久,唐朝詩人高適在《塞上》詩中寫道:「 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寧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 可見喜峰口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宋遼時建有「松亭關」。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有「三更撫枕急大叫,夢中守得松亭關」的詩句。由於當年兵戎相交,戰亂頻頻,民間相傳: 子久戍不歸,其父四處找尋,終於千里相會。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極而死,葬於此處,民間則稱「喜峰會」。明朝築城置關後改「松亭關」為喜峰口。
車停在大刀園區之外,張國華先生外出開會無緣聯誼敘舊,我們邊走邊覽邊交流。
我們率先來到「喜峰口長城抗戰博物館」。館內資料詳備:「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侵略的矛頭迅速轉向華北。1933年初,山海關失陷,華北告急!國民革命軍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率領三十七師、三十八師在喜峰口阻擊日寇。109旅旅長趙登禹率500人的大刀隊,深夜摸入敵陣,手刃600多名日軍。喜峰口一戰共殲敵5300餘人,有力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瘋狂囂張的氣焰。這裡成了著名愛國歌曲《大刀進行曲》的誕生地!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紅色博物館是青少年紅色教育的百科全書。它傳承着革命文化、弘揚着革命精神,凝聚着中國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
從博物館出來,孫女率先向石牆浮雕景觀《長城的詩》走去。《長城的詩》是由140多米的石牆和10組高3米,長5米的紅色砂岩浮雕組合而成。每一個單體均以中國的「中」 字為中心點。在中字型團體中,以山體的巍峨氣勢,濃縮的不規則的形狀塊,疊加長城抗日的浮雕層。每座浮雕就像是一座長城抗戰豐碑。每組浮雕和石牆的結合,構築了我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精神長城。
孫女既看又拍,還在本上記:「主題雕塑:高:11米,重800噸。」當然,我也隨之抄記,有人贊稱:這一老一小儼然像個記者。
主題雕像雕塑了29軍大刀敢死隊,攝敵膽、壯囯威、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大刀禮讚》雕像中,500勇士在群峰聳立崖危壑險中;越谷攀脊,伏於峰巒幽僻之處;身背系有紅纓的大刀,夜深摸進敵營;攀垣越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掄起大刀,寒光閃爍,蒼涼雄勁,橫砍直劈。600餘名睡夢之敵,瞬間成刀下之鬼!!!
回想我在孫女這個年紀,唱起《大刀進行曲》,那真是「心裡暢想英雄,晴空迴響歌聲。眼睛睜得溜圓,手臂揮灑激情」。今天,身臨其境,嘴裡不由地唱出:「 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 同胞們…...」。
孫女則找好位置,畫起了大刀。
大刀實長8.15米,重2.9噸,是用不鏽鋼製作而成。8.15米,含意為日本鬼子無條件投降日為8月15日,為紀念這一天,讓國人永記抗戰之艱辛,深懷壯士之英烈。2.9噸是深入懷念29軍軍長宋哲元帶領部下,浴血奮戰,堅貞不屈的精神。歌頌將士們手握大刀,氣度非凡,大膽無畏,勇於捐軀,英姿豪壯,義憤填膺的抗戰激情。正是:
氣度非凡英姿壯,
誓死如歸保雄關。
義憤填膺洗國恥,
民族大義壯河山!
孫女一會兒眼神炯炯,一會兒沉思入畫。英雄的殺聲在耳邊迴響,刀劈鬼子的怒火仍在燃燒。孫女的「浴血豐碑」、「大刀禮讚」、「鋼鐵長城」三幅寫生畫,在她神情並注的筆下,讓奮勇抗戰的英雄躍然畫上;無私無畏的大刀精神泛起了金光!
孫女的凝神注目,似乎是英烈精神的感召;她頓挫有力之筆,又是對敵寇的痛戳。在生動的系列畫面前,紅色文化藴涵着豐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及愛國主義情感!
紅色教育基地,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也是最好的教科書!
我隨口吟出:「喜峰口上刀光閃,大刀園內築英魂!」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不愛言辭的姑爺搬出了黨十九大報告中的一段話,似乎是說給孫女聽的。孫女心領神會。
回到車上,孫女摸着外孫的手說:「我們要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有前途的青少年,為民謀利、為國爭光!」[1]
作者簡介
鄧華俊,退休後到唐山暫居,給《唐山晚報》《書刋報》寫論文、散文,今回老家佛堂村,先後加入高陽縣作協、詩協、安新縣作協、保定詩協作協。被聘為「白洋淀歷史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