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姻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啼笑姻緣》,近代劇,該劇男班時期李桂芳演過。1941年6月由樊籬改編成上、中、下三本,姚水娟主演。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李蓉芳、陸錦娟為主演的飛鳴越劇團重新改編演出。舟山地區越劇團、寧夏回族自治區越劇團也演過此劇。
劇目介紹
越劇《啼笑姻緣》根據張恨水的同名言情小說改編。寫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由杭赴京就讀的大學生樊家樹鍾情於天橋唱大鼓書的姑娘沈鳳喜,試圖把她從貧困和屈辱中解救出來,與她結為終身伴侶,為此拒絕了貌同鳳喜的豪門小姐何麗娜對他的熾烈追求。及至鳳喜被軍閥劉德柱強占為妾以後,他仍然不改初衷,設法進行營救。後因鳳喜為他免遭殺身大禍,被迫佯裝同他絕交時,他在不明隱情的情況下化愛為恨,接受親屬的安排,與麗娜結了婚。待到真相大白,風喜已在德柱的皮鞭下發瘋而死。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啼笑姻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