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武宗李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武宗像 原圖鏈接 來自百度百科)
唐武宗
概要
姓名 李瀍
廟號 武宗
諡號 至道昭肅孝皇帝
陵墓 端陵
政權 唐朝
在世 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 (33歲)
在位 840年2月20日—846年4月22日
年號 會昌(841年—846年)
信仰 道教

唐武宗(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李瀍Template:標音),臨死前12天改名「」,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實上的第九子[1],母韋貴妃。他是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除去武則天殤帝以外),在位時間是840年至846年,在位6年,享年33歲。

生平

唐武宗性情沉毅,雄謀勇斷。初封潁王,拜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

唐武宗本來是唐敬宗唐文宗的弟弟,被封為潁王。在宦官仇士良的操縱下,趁文宗病,矯詔立他為皇太弟,廢原來的太子敬宗子李成美為陳王,武宗由此得以登基,並賜死李成美、文宗楊賢妃和皇兄安王李溶

唐武宗登基後,召李黨人物李德裕回朝,任為宰相,李德裕提倡「政歸中書」等政策。在李德裕執政下,國家漸漸回復元氣,被稱為會昌中興。而仇士良的權勢亦被壓抑,仇士良不得不退下政治舞臺。

經歷

唐文宗去世後,李瀍即位為帝,年號會昌。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發展經濟,改革積弊,削弱宦官、藩鎮和僧侶地主的勢力。唐武宗外攘回紇,內平澤潞,威震中外;更嚴肅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制馭宦官,使朝政為之一新。

會昌三年(843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死後,從子劉稹企圖襲位割據。唐武宗採納李德裕的建議,命諸道出兵征討,最終劉稹遇害,叛亂平息。

會昌五年(845年),鑑於寺院經濟泛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下令拆毀佛寺,派出御史分道督察,沒收大量寺眾土地,成為毀佛運動的「三武一宗」之一,從而擴大了中央政府的稅源兵員。在位期間,對內打擊藩鎮和毀佛運動,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一度呈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會昌六年(846年),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三十二歲,諡號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葬於端陵。

軼事

這是中國歷史上佛教受打擊很激烈的一次。在唐朝歷史上對於佛教勢力不滿的現象始終存在,武宗滅佛可能有多種原因。

第一可能因為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因此打擊佛教。此外當時佛教的勢力非常強大,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說,佛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還要大,寺院不納稅,對國家財務稅收是一個重大損失。

最後有傳說認為唐武宗繼位後怕有人會另立他的叔叔光王唐宣宗|李忱(即後來的唐宣宗)來威脅他的地位,李忱則逃入佛門,因此會昌毀佛|唐武宗滅佛是為了讓李忱無處可藏。但這個說法可能只是傳說,因為歷史學家對於李忱是否真的做過和尚仍有爭議。

唐武宗吃道士給他的長壽丹後中毒而死。[2]死後葬於端陵諡號至道昭肅孝皇帝

唐武宗雖有五子皆封王,但生前未確立繼承人,宦官馬元贄等遂矯詔立光王李忱為皇太叔並最終繼位,即唐宣宗。武宗五子後事無載,一說皆被宣宗所害。[3]


參考文獻

  1. 雖然史載武宗為穆宗第五子,但穆宗封諸子為王時,「子湛為鄂王,涵江王,湊漳王,溶安王,瀍潁王」,武宗排在最後;文宗年間宦官王守澄誣陷漳王時製造流言稱「若兄終弟及,必漳王立」;據安王墓誌銘,安王亦年長於武宗。故所謂武宗為穆宗第五子,為排除早夭的穆宗第三、四、五、七子後所得的排行。武宗至少是穆宗第九子。
  2. 何光遠《鑒誡錄》卷一《九轉驗》條載:「武宗皇帝酷求長生之道,訪九轉之丹。茅山道士杜元陽製藥既成,白日輕舉。弟子馬全真得殘藥,詣京。表進,上因餌之,遍體生瘡,髭發俱脫,十日而崩。此唐《實錄》隱而不書。」
  3. 明朝王禕大事記續編》卷六七會昌六年三月條雲:[宣宗]即位以後,追前事,至於武宗諸子皆不保其終。宋敏求補《宣宗實錄》,謂自大中後宣宗子孫繼世,故唐人不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