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灣鱷(學名:Crocodylus porosus),又名河口鱷、鹹水鱷、入江鱷、食人鱷,其頸部沒有大塊的鱗甲,故又被稱為裸頸鱷。為鱷科23個物種中最大型的,亦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1]。
形體特徵
由於灣鱷是鱷目中唯一頸背沒有大鱗片的鱷魚,所以亦被稱為「裸頸鱷」[2]。
雄性鱷魚成年後體長可達5米,最大6米以上。雌性成年體長約2.5至3米,最大4米。成年雄鱷體重可達300公斤至400公斤,最大超過1000公斤以上。成年雌鱷最大200公斤左右。幼體呈淡褐色,身軀及尾部有黑色的斑點條紋。成體顏色較深,腹部淡黃色或白色,尾巴底部末端灰色。
上頜每側具齒16-19枚,下頜每側14-15枚,咬合力可達4200磅。
灣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雄性灣鱷能長至7米,重達1噸。吉尼斯世界紀錄所記載的世界上最大的灣鱷Lolong,於2011年被捕獲,長6.17米,重1075kg,上噸的體重無疑使它們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
習性
灣鱷性情極為兇猛,身體已經進化出能夠適應海水的生理結構,因此無論地上還是水下,鹹水還是淡水,它們都能自由出沒,並橫霸一方。除了人類以外,灣鱷沒有幾乎天敵,唯一能與灣鱷抗衡的生物只有大白鯊。
具地盤意識。灣鱷位於濕地食物鏈的最高層次。幼體以捕食昆蟲、兩棲類、甲殼類、細小的爬行類及魚類為主,成體會捕食體形更大的動物,但主要以泥蟹、龜、巨蜥及水鳥為食物,部分體形更大的成體甚至會捕食水牛、牲畜、野豬及猴子。在澳洲,灣鱷更曾有攻擊人,甚至襲擊船隻的記錄,故又名為「食人鱷」[3]。
交配季節在每年5到6月之間,因地區而定:泰國品種在每年7到8月產卵,爪哇品種甚至可在2月見到鱷卵。灣鱷利用腐草作為巢穴,每次產20-90枚卵。經過75日(爪哇)至96日(斯里蘭卡)便可孵出幼鱷。灣鱷喜陰。
分布
灣鱷為熱帶及亞熱帶的物種。原產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印度亦有發現,主要分布於澳洲北部及巴布亞新幾內亞;曾有目睹報告在香港[4]、硫磺島、新喀里多尼亞、斐濟及日本海發現。適合生活在不同的濕地,如河口、紅樹林、沼澤等地和潮間帶。
歷史相關
中國古代的灣鱷分布記錄:海南島附近的《巡海記》[5]。李准曾於1907年乘坐名為「伏波」、「琛航」兩艘軍艦從海南島駛往西沙群島一帶視察。他在《巡海記》中描述有灣鱷爬上艦邊的經過,鱷魚最後被擊退。
此後,Lesson(1801),Boukenger(1889)及Gadow(1901)也先後報導在中國南方產灣鱷,但並無具體地點及可供查證的實物標本。在香港發現的骨骼顯示灣鱷昔日曾在華南地區出沒,大概在紅樹林棲息。
視頻
灣鱷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目前被人們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灣鱷 長達六米多 ,世界之最網,2018-7-13
- ↑ 動物:脖子上沒有鱗片的鱷魚--灣鱷,蜻蜓FM,2020-1-17
- ↑ 河流入海口的灣鱷是世界上最兇猛的食人者,搜狐網,2017-9-2
- ↑ 香港山貝河有灣鱷現身,人民網,2003-11-17
- ↑ 1908年《李准巡海記》,中國南海研究院,20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