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詠佛手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詠佛手柑》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嫩黃堦畔一株斜,

香澤微薰〔1〕透碧紗。

掌是仙人承醴露〔2〕,

手經天女散瓊葩〔3〕。

摩肩隔石穿耆闍〔4〕,

含笑拈花入梵家〔5〕。

霜葉經秋顏更綠,

歲寒松柏〔6〕莫須夸。

說明

《詩稿》推斷此詩作於1908年,待考。佛手柑,灌木或小喬木。果實在冬季成熟,其色金黃,有香氣,形若手,基部為圓形,上部分裂如手指狀,姿態各異。詩的前二句描述果實的色、香;中間四句嘆詠果實形狀神奇,似仙人承露,似天女散花,似佛家參禪悟道的手印;末二句讚美葉面經霜更綠,堪與松柏的高潔比美。為詠物寓志之作,與《九月九日賞菊詠懷》相類。《詩稿》編者認為,1908年秋作者患重症傷寒,回家治療月余,由於母親和家人的悉心照料,得以痊癒。以此推斷這首詩是歌詠母親的,是「對母親唱出了深情的讚歌」。品讀全詩,覺此說證據不足。

注釋

〔1〕香澤,原稿作「香」,規範校改,當同薌澤。《史記•滑稽列傳》:「微聞薌澤。」微,幽深。謂佛手柑的果實有暗香。

〔2〕漢武帝迷信神仙,在長安建章宮築神明台,立銅仙人,手捧承露盤,接雲端甘露,飲以延年。見《漢書•郊祀志上》:「其後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

〔3〕天女,佛教傳說中的仙女。見《維摩詰經•觀眾生品》故事。以上二句形容佛手柑的果實像接露仙人的手,又像散花仙女的手。

〔4〕摩肩,肩挨着肩。耆闍,佛教傳說中的仙山。《佛國記》:「阿育王弟得羅道,常住耆闍崛山……以樂山靜,不肯受(王)請。」

〔5〕梵家,即佛家。梵,本意清潔。《傳燈錄》:「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形容佛手柑形似佛家參禪悟道的樣子。

〔6〕《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喻人遭危難之際更能顯示出人的高尚情操。[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