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裝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和裝本(わそうぼん)是指以日本傳統方法印刷、製作和裝幀的書籍,相對于洋裝本[1]和唐本(中國古籍),也被稱為和本。它大約是於奈良時代末期由日本僧侶從大唐引入,當時的印刷技術主要用於宗教經典的印製,大部分的民間文獻仍然是以手寫方式抄錄的,直到江戶時代後,木版印刷的運用使書籍變得更容易負擔和廣泛流傳。活字印刷大約在安土桃山時代開始在日本使用,但基於審美和其它種種原因,木版印刷和手抄本一直占據着主導的地位。
在日本,「書」可以分為本*和書籍*,前者僅表示裝訂書,並不包括捲軸;後者則泛指印刷品。最通用的術語是書物*,是對所有手抄和印刷體書類或印刷品的統稱。古日本時候從中國引進的書物被稱為漢籍,在日本刻版複製的漢籍稱為和刻本,和刻本與漢籍合稱為和漢書,廣義的和漢書也包括由朝鮮半島引入的韓本(朝鮮本、高麗本)。在現代中文環境下所提及日本書籍,多半指的是現代工業化生產的書物,以傳統方法製作的書籍則被稱為日本古書或古籍。
目錄
書籍的製作
和裝本在製作上經歷刻版、選紙、印刷、制本等幾個步驟,過去以手寫抄錄製作的書籍被稱為「寫本」,後來以刻版印刷製作的書籍則被稱為「版本」或「刊本」,以繪圖為主的寫本則稱之為「繪本」,與現在當代被稱為繪本的童書不同。以刻版印刷製作的書籍可以分為奈良時代的古版本、室町末期至江戸初期的古活字版以及江戸時代以後的整版。在選紙方面,和裝本傳統上是選用和紙(わし)製作的,這種纖維紙具有耐用、不容易隨時間的流逝而發黃或變脆的優點,這有助於保存早期的書籍。在明治時代後,西式木漿紙開始占主導地位,和紙在今日的日本印刷業中已經很少被使用。
制本方法
和裝本的制本方法稱為裝幀(裝丁、裝訂、裝釘、裝幀,そうてい),大致上可以分為糊裝(糊裝,こそう)和線裝(線裝,せんそう)兩大種類,書籍製作者根據過去流傳下來的經驗以不同方法來製作書本,這些方法可以適用於手抄本和印刷體的書籍。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和裝本製作方法:
捲軸裝(巻子本,かんすぼん)
捲軸裝又稱為卷物(巻物,まきもの)、卷本(巻本,まきほん)或手卷(手巻,しゅかん),是一種早期的書籍製作方法,它並不是以連續的單張紙裝釘而成,而是將連續的紙以水平位置排列,再沿其邊緣以膠水粘合製作,這種方法清一色只能以手工方式製作,現今,這種技術只有在裝裱書畫時使用。
經折裝(折り本,おりほん)
經折裝也稱為帖裝本(帖裝本,じょうそぼん),它的製作方法與捲軸式雷同,差異在於它以膠水粘合以後,再摺疊成類似手風琴的形式,這種方法同樣是以手工方式製作,但它的製作過程有一部分現代化,所以在製作佛教經文方面依然有一定程度的使用。
旋風裝(旋風葉,せんぷうよう)
旋風葉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一種書籍作方法,製作方法與經折裝相似,不同點在於旋風葉是以一張表紙包袱做成封面和封底,經折裝則是將封面和封底分開製作,這種製成品因為在起風時猶如在風中飄揚的葉子而得名。
摺疊裝(畳み物,たたみもの)
摺疊裝是將整張紙摺疊成本的製作方法,主要用於製作地圖集。製作的重點是將紙張摺疊成四、六或八面(也就是三、五或七折),這樣可以確保本的角做為標題位置時,可以和內文書寫方向符合一致。
粘葉裝(粘葉裝,でっちょうそう)
粘葉裝的製作方法是將一張紙合攏摺疊成帖,再將帖集合起來,在頭頁和底頁加上封面,從書背處以糊裝釘成冊,這種製作方法主要是用來製作手抄本。
江戶時代的印刷本
綴葉裝(綴葉裝,てつようそう)
綴葉裝又稱為蝴蝶裝(胡蝶裝,こちょうそう)、列葉裝或列帖裝(列葉裝、列帖裝,れっちょうそう),它的外型類似粘葉裝,不過綴葉裝是以絲線將頁面裝釘成冊的,製作方法是將約五~六張合攏摺疊的頁面製成帖,再將帖從摺疊處以絲線裝釘成冊,這種製作方法同樣是用來製作手抄本的。
袋綴(袋綴じ,ふくろとじ)
袋綴也稱為線裝本(線裝本,せんそうぼん),是將書頁以線裝的方式裝釘成冊,這種製作方法從中國明代開始盛行,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在江戶時代,大約90%的書籍是以這種方式製作而成。製法是在書頁的邊緣位置穿孔為眼,從眼穿線而過將書頁固定,根據技術和綴法的不同,有幾種不同名堂,不過大體上皆可歸類為四針眼訂法和五針眼訂法兩種。 大和綴(大和綴じ,やまととじ)
大和綴是一種將袋綴簡化的製作方法,大約從江戶時代開始流行,主要用於製作大福帳或手稿等非永久保留性質的書類,製法是在書頁的邊緣位置穿四孔為眼,以兩眼為一組,穿過絲繩打結固定[2]。
視頻
和裝本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洋裝 書與線裝書 ,道客巴巴,2012-06-03
- ↑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十八世紀江戶時代雕板印刷一葉觀音圖 ,新浪博客,2018-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