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式太極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和式太極拳名家吳本紅原圖鏈接來自 太極網 的圖片

和式太極拳是中國傳統太極拳流派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和兆元。

簡介

和式太極拳強調理法自然,處處順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輕靈圓活,順遂自然的特色。

和兆元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習文學醫。1825年,師從本鎮拳師陳清平習武。後在北京供職,官授武信郎。在理學大家李棠階[1]影響下,對太極拳進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極拳理論有了長足發展。以理學、儒家道家並結合醫學理論來指導規範拳架,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創編了一套體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傳統和式太極拳有72式,皆以《》學之理貫串於拳勢之中。象其形(),取其義(陰陽、五行、八卦),用其理(陰陽變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走架以輕靈圓活,柔中求剛的準則促進周身協調,步活身敏,柔順自然。以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不同部位運動時產生的分、合等勁力,形成千變萬化的技術、技法。形成太極拳滑如魚、粘如膠、軟如棉花、硬如鋼的技擊特色。

在拳架練法中由外形的無過不及,內外相合和柔順連貫的陰陽動態平衡,促進內在氣血、臟腑經絡的陰陽平衡,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體魄,從而達到健身、療病、養生之目的。

在行功走架時做到三直:頭直、身直、小腿直。五順:順身、順腿、順手、順、順意。明三節,知六合等規則和要領。整個拳架套路以體用一致為要求促進拳架、推手、散手三合為一,技理相合。通過朝夕盤架增強自身功力,通過推手實踐矯正拳架,直至最終用於實戰。

和式太極拳以自然為準則,以圓、弧為運動形式,以太極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處處分出虛實內外。視練者體質階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勻適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為度。 整個拳架樸實無華、簡潔流暢。

簡史

河南溫縣趙堡鎮,是近代太極拳發源地之一。清末太極拳家和兆元就誕生在這裡。一代宗師和兆元始創和式太極拳,至今有一個半世紀,傳承達八代。

和兆元(1810 –1890年)溫縣趙堡鎮人,趙堡太極名師陳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進京供職,曾統領皇宮大內侍衛(據傳)。因屢有功績被皇室例封為「武信郎」。在京期間,他廣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廣益,反覆實踐,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帶內,周身順遂渾圓,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的理論。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為檢驗印證,寓技擊、修身、養身於一道,既保持趙堡鎮原傳太極拳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極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稱為「趙堡太極拳」。

和兆元晚年歸里,處世低調,除傳子和潤芝、和敬芝、孫和慶喜、苗彥升外,只在趙堡鎮附近傳播。

和慶喜,字福棠(1857—1936),和潤芝長子,是和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他自幼隨父習拳,又深得祖父真傳。慶喜公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開山收徒,視學者年齡、體質、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學有方。一時間趙堡鎮及周圍各地習拳之風盛行,從學者如流,在短短數年內,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學信(侄)、和學敏(子)、和學惠(侄)、鄭伯英、鄭悟清、劉世英、郝玉朝、陳桂林、柴玉柱、郭雲等各懷絕技之門徒,這些傳人成為日後傳播和式太極拳的中堅力量。

1931年,和慶喜率學拳未滿三年的弟子參加省會開封國術擂台賽以及華東五省市國術擂台賽,鄭伯英均獲得第一名,贏得「拳藝高水平」稱號。和慶喜是和式太極拳傳承中一位承先啟後的傑出人物。

和學信,字世孚(1890—1957),成為和氏家學的主要承傳人。抗戰期間和學信遷避寶雞,廣傳和式太極拳。弟子眾多,子士英、士俊拳藝最優,承襲衣缽,他還收藏有家傳的多部拳理拳論。

鄭錫爵,字伯英(1906—1961),性情淳厚,為人正直,喜好武技,深得和公賞識,被納為入門弟子。他勤奮好學,尊師重道,太極功夫出類拔萃。抗戰時期,他遷避西安,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武術教官。鄭伯英忠於繼承,體悟不綴,在西北武林幾十年,其功力紮實,身法端正,鬆柔渾圓,技擊善於引進落空,處險境而後發先至之專長,打人無不在驚險處。歷挫強頑,未遇敵手,譽滿西京,桃李盈門,有「和氏太極西北二傑」之美譽。

2009年列為河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

視頻

和式太極拳 相關視頻

和式太極拳十八式
和式太極拳 十八式 分解動作

參考文獻

  1. 晚清理學家李棠階與和式太極拳,太極網,2011-01-12
  2. 和式太極拳的簡介簡史 ,搜狐, 2017-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