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殿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殿平
   
出生 1962年1月1日
山東萊陽
國籍 中國
職業 畫家

周殿平1962年出生於山東萊陽,畢業於師範美術專業,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萊陽市文聯主席、萊陽市畫院院長;師從著名畫家劉勃舒先生,是徐悲鴻畫馬藝術第三代傳人的突出代表。

簡介

周殿平,徐悲鴻大師的嫡傳弟子、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萊陽市文聯主席、萊陽畫院院長。

人物生平

周殿平,1981年畢業於山東萊陽師範美術專業。1985、1992年先後入中國畫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深造,這期間他受到李可染黃胄劉勃舒等名師的教誨與指點

榮譽成就

周殿平先後參加中國美協舉辦的第17次新人新作展、2004年全國中國畫大展、第二屆中國人物畫展、"萊鄉情"全國百位知名畫家中國畫提名展"海潮杯"全國中國畫大展。他的作品廣為海內外多家藝術機構及知名人士收藏。2001年應邀參加北京榮寶齋特邀中國畫馬名家赴日本舉行巡迴展,其中包括徐悲鴻、劉勃舒等名家作品。2002年應中央電視台"真情無限"欄目之邀,作為特邀嘉賓將作品拍賣,拍賣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中國環保事業。出版有《周殿平畫集》。

藝術風格

周殿平受到李可染黃胄等一代宗師的親教指點,大量傳承吸納了大師們的藝術技法,並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正像齊白石大師之孫齊秉聲所評價:"殿平先生書畫,不是傳統,一反傳統"。他用墨秉直濡染,畫中墨酣筆暢,渾厚華滋,筆下求形似求神韻的灑脫造型,充分展現了周殿平中國畫筆墨的深厚功力。周殿平擅長以畫馬為主,涉獵人物、花鳥山水領域。[1]

媒體報道

周殿平:一反傳統畫奔馬一匹奔馬,三種面貌,萬千姿態。徐悲鴻、劉勃舒和周殿平,師徒三人都畫馬,一脈相承又各有風格。1984年,23歲的周殿平電影院偶遇了徐悲鴻弟子劉勃舒。只一面偶遇,一個生長在山東萊陽小縣城的青年來到了北京汲取藝術滋養,從此決定了他在繪畫道路的走向和風格定位--也畫奔馬。

師徒佳話

周殿平自幼喜愛繪畫,18歲就讀於山東萊陽師範美術專業系學習東西方繪畫理論。如果不是23歲時就得到大師賞識,今天周殿平筆下會是什麼?沒有假設,時間就是那麼湊巧。一天中午電影散場,他看前面一人似徐悲鴻弟子劉勃舒,遂上前向與劉勃舒同行的人打聽,正巧被劉勃舒聽到,劉勃舒非常驚訝於在此偏僻小縣城怎麼會有年輕人認識他。原來周殿平在紀錄片《徐悲鴻和他的畫》中看到劉勃舒作畫的鏡頭,便一眼記住了。劉勃舒十分驚喜,誇讚周殿平有眼力。他還問周殿平是否喜歡繪畫,周殿平喜不自禁,慌忙騎自行車回家拿了幾幅畫請劉勃舒指點,並得到劉勃舒的賞識,跟隨其赴京,借住在劉勃舒家裡,在中國畫研究院系統地學習畫馬。說起這師徒之間的緣分,更有趣的是,當年劉勃舒拜徐悲鴻為師的傳奇經歷。

1947年劉勃舒還是南昌試驗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他毛遂自薦給徐悲鴻寫信,傾吐了自己對美術的酷愛、對大師的景仰,渴望能得到指教,信中還夾着兩幅模仿徐悲鴻藝術風格的奔馬,該畫的構圖、造型和筆墨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徐悲鴻曾說:"我在千里之外又得到天資聰慧的小學生,真是喜出望外。"徐悲鴻還給劉勃舒 回信,說他聰穎過人,還在一張紙上畫了有關馬的骨骼、關節、肌肉等各個部位起筆、轉折和收筆的示意圖,標上詳細的文字說明。初中畢業後的劉勃舒即北上尋師,遂成一段畫壇佳話,並得印章"悲鴻門下"。而周殿平的印章則延續師生情誼,作"勃舒門下"。周殿平說,恩師劉勃舒是一個對金錢不追求,對藝術很在意的人。他至今對師傅諄諄教誨的情景還記憶猶新,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修為。1990年,周殿平又到中央美術學院學習繪畫,期間得到了繪畫大家李可染黃胄的教誨。提起周殿平,人們會說他專攻畫馬,而其在人物畫、山水畫方面也頗有造詣。[2]

塊面結合自成風格

徐悲鴻始終強調"繪畫為造型藝術之主幹",在歐洲求學時期,他接受了嚴格的物象造型、結構訓練,受此影響,他痛斥陳舊的中國傳統筆墨的訓練,並身體力行以歐洲寫實主義來改良中國畫,逐步確立了徐悲鴻式的中國畫特色。在他的畫作中,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和動物化畫都有涉獵,而最具表現力的就是他的動物畫--馬、獅和貓。他曾說:"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下過極長時間的功夫,僅畫馬的速寫稿就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之骨架肌肉組織,然後詳觀其動態及神情,方能有得。"在徐悲鴻筆下,馬的姿態富於變化,筋強骨壯,氣勢磅礴,形神俱足。

周殿平說,在紮實的素描、寫生和解剖的基礎上,又加上對中國傳統畫的深刻理解,徐悲鴻先生構建了獨有的筆墨語言。他的畫以面來造型,光影變化非常大,完全不見傳統繪畫中馬肥碩、溫順、富足的面貌,賦予馬健壯和力量之美。

在繼承徐悲鴻畫作講究結構、造型的基礎上,劉勃舒又苦苦追尋自己的繪畫方法。他以草書入畫,線條靈動賦予變化,馬的形象瀟灑、奔放而富有動感,自成一格。

周殿平苦苦思索並在繪畫實踐中不斷摸索,意識到絕不能重複古人,必須走一條革新之路。他常去內蒙新疆等地寫生,細細觀察馬在奔跑或安靜的時候四蹄、鼻息、耳朵、鬃尾的變化,加之於他紮實的造型基本功和筆墨技巧,周殿平對畫馬得心應手、駕馭自如。

周殿平說,徐悲鴻老先生用面,劉勃舒老師用線條,而我則在實踐中嘗試用塊面結合的方法畫馬,其實也是採用西化畫塊造型與中干傳統筆墨情趣的結合。他筆下的馬,既有線條勾勒的流動形態,又通過塊面來表達馬的力量和健美,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藝術語言表現出來。他所畫的馬形象新穎,造型生動,駕輕就熟地去表現馬的不同姿態。

畫作根植於時代

周殿平說,筆墨當隨時代,我的畫風之所以成了今天的面貌,是由我所處的時代造就的。

從有唐以來,很多畫家都在畫,也有很多名畫流傳下來。如唐代韓乾的《神駿圖》,宋代李公麟的《五馬圖》、明代仇英的《秋園獵奇圖》等,近代則有畫馬大家徐悲鴻,年代不同,馬的精神面貌也不同。周殿平說,當代畫家的根基要從傳統出發,從先人的經驗中吸收營養,到了新的時代,又要有所創新,賦予畫作新的生命力。

他曾專業系統地學習了東西方繪畫理論,西方繪畫講究線面結合、光影效果和透視關係,在他的畫作中很明顯地看到西方繪畫的影子。不同於徐悲鴻,也不同於劉勃舒周殿平筆下的馬來自於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這是古老民族煥發生機的30年,經濟蓬勃發展,事業欣欣向榮,時代給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的表現空間與舞台。周殿平藉助駿馬的風姿、速度與力量之美來表現民族的奮發與時代的昂揚,又以馬的精神品質感召奮發有為、馬到成功。他筆下展現求形似求生韻的灑脫造型,出神入化、奔宕飛舞的畫風向觀者展現了一個鮮活靈動、神采飄逸的審美境界,表現不甘平庸、志在千里的拼搏精神,"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豪邁姿態正是時代的寫照。

徐悲鴻夫人看到周殿平筆下的奔馬,毫不吝嗇讚美之詞,稱讚他的畫有新意,能夠表達時代。早在1990年,齊白石之孫齊秉聲看過周殿平的畫作後,提筆寫下"學殿平先生書畫,不是傳統,一反傳統"。

周殿平卻說他的繪畫風格並未就此定格,還在不斷地探索,要跟隨時代求新求變,邁向更高的層次。[3]

周殿平畫家,師從徐悲鴻弟子劉勃舒。現為煙臺市萊山區文聯主席、美術家協會主席。

相關視頻

《中國書畫家》周殿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