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啟拉利輕機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啟拉利輕機槍(SIG Neuhausen KE7)為一種瑞士制輕機槍。該槍重量較輕,構造簡單、分解容易,攜帶方便[1]

歷史

KE7輕機槍由帕爾·啟拉利與Gotthard End在瑞士西格公司輕武器工廠設計,1929年在諾伊豪森投入生產。原槍為7.5毫米口徑,但主要用戶卻是以7.92×57毫米毛瑟彈為主力步槍子彈的中華民國。1928—1939年間,國民政府曾向瑞士西格公司購買了3,025挺及44,550個彈匣。該槍曾參與淞滬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次中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和韓戰。1935年5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兵臨大渡河,22名紅軍士兵奪取瀘定橋時用來掩護友方的就是啟拉利輕機槍[2],現該槍保留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43年常德會戰中,余程萬率領第五十七師守衛常德時也使用了啟拉利輕機槍。

1934—1936年四川軍閥劉湘所控制的的華西興業公司在重慶大溪溝的華興機器廠分三批次仿製了7,900挺啟拉利輕機槍。因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落後,很多結構複雜的武器無法生產,而啟拉利輕機槍的結構簡單,零組件也較少,加工工具也不需要太講究,因此一般小間的機械廠就能製作,所以啟拉利輕機槍也是國民革命軍對日抗戰時期產量位居第二的輕機槍。華興機器廠仿製的啟拉利輕機槍與原版稍有不同,最顯著的特徵是套筒上的圓形散熱孔。所以有的資料也將其稱為「重慶造花筒式輕機槍」。1937年10月26日,重慶行營與兵工署重慶辦事處以40萬元收購了華興機器廠生產啟拉利輕機槍的機器設備,改稱「四川第一兵工廠機槍廠」,1938年7月併入第二十一工廠。不過這種班用支援火力,後來因為綜合性能沒有捷克式輕機槍來得好,所以最後還是被產量第一的捷克式輕機槍給替代。後來啟拉利輕機槍在國共內戰時也被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大量繳獲過。

瑞士SIG原廠也曾把啟拉利輕機槍出口到拉丁美洲埃塞俄比亞

視頻

啟拉利輕機槍 相關視頻

西格公司SIG50 12.7mm大口徑狙擊步槍
一次能打1000發的輕機槍MK-46,射速到底多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