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嘉倉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含嘉倉城遺址,即隋朝時興建的含嘉倉,由於規模巨大,四周建有圍牆,形成較為獨立的城池形態,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
含嘉倉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在唐代繼續擴建,東西長612米,南北寬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位置在洛陽舊隋唐古城的東北方。含嘉倉是洛陽的糧倉,儲糧來源地主要是今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負責關東和關中之間漕米轉運站,成為當時大型官倉之一。天寶八年(749年),全國各主要糧倉藏糧一千二百六十五萬六千六百二十石,其中含嘉倉有五百八十三萬三千四百石,重要性已取代洛口倉。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河南大飢,「出東都含嘉倉粟七萬石,開場糶以惠河南饑民」。
唐朝之後,含嘉倉隨時間而湮沒。因興建焦枝鐵路,遺址被首次發現。考古發掘於1969年,正式的發掘則是在1971年,共發掘160號窯倉在內的五座窯倉,這是新中國發現的第一座大型地下糧倉。由於年代久遠,該遺址目前僅存160號倉窖,其他倉窖均被城市建成區嚴重占擠。1970年洛陽博物館在對含嘉倉遺址進行了鑽探和重點發掘時找到,探出糧倉287座,窯40餘座[1],1972年經發掘清理160號窖,發現保存着完整的糧食,穀物顆粒清晰可辨,19、50、182號三座倉窖中出土有銘文磚、器皿、已炭化的糧食等物。已發掘的6個糧窖內出土銘文磚大量記載倉儲情況,印有年號「天授元年(690)」、「長壽元年(692)」、「通天二年(697)」。
2008年,洛陽市通過《洛陽市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條例》,將含嘉倉城(含城門)遺址作為隋唐洛陽城重要遺址予以保護。
簡介
含嘉倉遺址位於今洛陽老城區的北側,是隋、唐時期大型官倉之一。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700米,總面積42萬平方米。1971年開始對倉城遺址進行了發掘。在倉城內密集且有秩序地排列着400多座東西成行缸式地下糧窖,可儲糧580多萬石,占當時全國主要糧食儲糧總數的一半。倉窖有大小之別,大窖口徑為18.5米,小窖口徑約8米,最深的距地表12 米。根據遺址中所出銘磚記載,大窖儲糧一萬數千石,小窖可儲千石余。糧入窖時,要將儲糧的時間、數量、品種、來源、倉窖位置及授領糧食的官員姓名,都要刻於磚上,放置窖中。含嘉倉城設有管理機構,且駐有軍隊,守護倉城。
發掘歷程
1972年再次發掘時,發現在一座倉窖內保存着大約50萬斤碳水化合物[2],顆粒清晰可辨。含嘉倉的大小糧窖均為口大底小的圓缸形,其建造方法和結構較為科學。先從地面向下挖一口大底小的土窖,將窖底夯實,再用火燒硬,上面鋪一層灰渣,以防潮濕,在灰渣上鋪設木板,板上墊草,草上鋪席。窖壁周圍亦砌木板,在窖中分層堆放糧食,每層之間以席隔開,裝滿糧後,在窖口部位先蓋一層40~60厘米厚的谷糠,其上蓋席,最後用泥土密封窖口。這種倉窖,既可防火防蟲,又能抗腐防盜。
視頻
含嘉倉城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古代最大的糧倉 隋唐含嘉倉 ,搜狐,2014-04-25
- ↑ "天下第一糧倉"含嘉倉,距今1400多年,發現時還存有50萬斤糧食,搜狐,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