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風閣雜劇·罷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吟風閣雜劇·罷宴》,清楊潮觀作。
劇目介紹
崑劇《吟風閣雜劇·罷宴》全本包括三十二個單折短劇,每劇一折,各為一個獨立的故事。內容多取材於歷史或神話,通過想象,遠譬近指,褒貶美刺,總名《吟風閣雜劇》。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原刻本,通行的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印的校注本。崑曲《罷宴》出於原本第二十九折《寇萊公思親罷宴》(用北曲),《集成曲譜》曾予選載。
劇寫北宋丞相寇準在相州節度使任上,準備大擺宴席做壽。早年服侍其母的女傭劉婆前來,通過回憶寇準幼時節儉的母教和生活的苦況,使寇準悔悟奢侈之非,取消了祝壽宴會。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吟風閣雜劇·罷宴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