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向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向異,原名安鴻麟,山西平遙人,1926年出生,中國著名電影作曲家

少年時代因家境貧困,曾當過小長工。他的少兒時代是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中度過的。他13歲就參加了八路軍,在這所考驗生死的革命大學裡,向異學文化、學做人、學愛國的道理,也學會了作曲。極有音樂天賦的向異,滿腦子是民歌調調,平時哼哼唱唱,一來勁兒就寫成了歌曲。領導看他是個人才,他16歲時就被選送到延安部隊藝術學校學習音樂。兩年後,他創作的第一個音樂作品小歌劇《懷鄉曲》在當年延安的春節晚會上公演,受到好評。[1]

抗戰勝利前夕,向異被調進延安電影團學習。從此,就與電影音樂結下不解之緣。1946年,電影團開赴東北、接管日寇的「滿影」後,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向異和另一名革命音樂家何士德負責電影音樂創作。向異還參與組建了「東影」樂團(現長影樂團的前身),發現和培養了李克武尹升山等多名日後成為中國電影音樂的骨幹。1948年參加《全國第六次勞動大會》紀錄片作曲,初露才華,並立志獻身電影音樂。曾為紀錄片《民主東北》、《解放天津》等譜寫音樂。

建國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作曲。向異的成名作是:1952年為北影的大型紀錄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譜寫的主題歌《淮河兩岸鮮花開》。這首歌是那個沸騰時代的產物,也是那段戰天鬥地歷史的見證。它以優美的旋律,洋溢着對幸福未來的美好憧憬。歌曲乘着電影的翅膀,帶着鮮花的芬芳,飛入人民群眾的心田。他還曾先後為大型紀錄片《紅旗漫捲西風》,故事片《草原上的人們》(與通福合作)、《林沖》、《喬老爺上轎》、《51號兵站》、《李雙雙》、《北國江南》、《等到滿山紅葉時》、《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代號213》等影片作曲。 1953年,向異和蒙族作曲家通福合作。為影片《草原上的人們》配樂,其中《敖包相會》《草原牧歌》兩首插曲傳唱至今。當年為這部影片的音樂,人民日報專門組織了呂驥、孫慎、鄭律成、李凌、陳田鶴、李煥之、趙渢等著名音樂家、評論家參加討論,肯定它開創了中國電影民族化、交響化的先河。《李雙雙》的電影音樂,於1962年被《大眾電影》雜誌社評為觀眾最受歡迎的五部電影音樂之一。為大型紀錄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主題歌《淮河兩岸鮮花開》譜曲,於1954年在文化部、全國文聯、音協等單位舉辦的首屆全國歌曲評獎中獲二等獎;併入選1955年日本出版的《中國名歌集》。《草原上的人們》插曲《草原牧歌》、《敖包相會》均被中國音協收入《中國電影歌曲選集》和《建國三十年來聲樂作品選》。《李雙雙》插曲《小扁擔三尺三》,於1963年被《歌曲》等雜誌評為最受觀眾歡迎的電影歌曲之一;《等到滿山紅葉時》插曲《滿山紅葉映彩霞》也廣為流傳。

向異的電影音樂創作與我國各種傳統樂器的演奏是分不開的,他運用節奏、旋律的特點,加上樂器清新、自然的聲音,為每一部影片創作出了既有鮮明的風格韻律,又不失民族風範的樂曲,標民族音樂之新,立電影音樂之異,成為他音樂創作的目標,成為我國一位優秀的電影作曲家。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電影音樂創作生涯中,向異不斷摸索電影音樂的規律,擠時間學習和聲、復調、配器和曲式,深入生活,拜人民群眾為師。因此,他創作的《李雙雙》《林沖》《51號兵站》《北國江南》《等到滿山紅葉時》等30餘部電影音樂,大多風格鮮明,音樂形象飽滿,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參考文獻

  1. 向異訪談錄 VIP. [20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