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司馬道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司馬道賜,河間景王司馬曇之之孫,河間王司馬國鎮之子,丹陽侯司馬叔璠之侄,晉朝宗室,劉敬宣參軍,東晉新蔡王(僅見於《晉書》)。415年劉裕擊敗司馬休之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率部與後秦建義將軍、揚州刺史司馬國璠投靠後秦姚興。417年八月,劉裕姚泓。九月,後秦鎮南將軍、揚州刺史司馬休之率司馬道賜眾人投降北魏國。

史冊記載

《宋書·劉敬宣傳》記載

身份職務

司馬道賜者,晉宗室之賤屬也。為敬宣(劉敬宣)參軍。

抵抗劉裕

至高祖(劉裕)西征司馬休之,道賜乃陰結同府辟閭道秀及左右小將王猛子等謀反。道賜自號齊王,以道秀為青州刺史,規據廣固,舉兵應休之。

殺死敬宣,討伐被斬

敬宣召道秀有所論,因屏人,左右悉出戶,猛子逡巡在後,取敬宣備身刀殺敬宣,時年四十五。文武佐吏即討道賜、猛子等,皆斬之。先是,敬宣未死,嘗夜與僚佐宴集,空中有放一隻芒屩(芒鞋)於坐中,墜敬宣食盤上,長三尺五寸,已經人著,耳鼻間並欲壞。頃之而敗。喪至,高祖臨哭甚哀。

注:司馬道賜是否在"皆斬之"之列,與《魏書》記載司馬道賜後來投靠後秦、北魏的事跡相左,要着在於謀刺劉敬宣的與投奔後秦的司馬道賜是否為同一人,據謀刺劉敬宣的司馬道賜動作的時機與劉裕削除司馬休之的時間是一致的,後來也隨司馬休之一道投奔存疑。

《晉書》記載

①十一年春正月,荊州刺史司馬休之、雍州刺史魯宗之並舉兵貳於劉裕,裕帥師討之。庚午,大赦。丁丑,以吏部尚書謝裕為尚書左僕射。二月丁未,姚興死,子泓嗣偽位。三月辛巳,淮陵王蘊薨。壬午,劉裕及休之戰於江津,休之敗,奔襄陽。夏四月乙卯,青、冀二州刺史劉敬宣為其參軍司馬道賜所害。

注:"二月丁未,姚興死,子泓嗣偽位"與後來司馬休之和姚興的對話不符。

②姚成王至於南陽,司馬休之等為劉裕所敗,引歸。休之、宗之等遂與譙王文思,新蔡王道賜,寧朔將軍、梁州刺史馬敬,輔國將軍、竟陵太守魯軌,寧朔將軍、南陽太守魯范奔於興。(見於《晉書》的"載記"部分,所述"新蔡王"與後來的《通鑑》記載一致)

《魏書》記載

稱受天帝命,年二十五應為人君,遂聚黨於封龍山。趙郡大盜趙德執送京師,斬之。八月,劉裕滅姚泓。九月癸酉,司馬德宗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司馬休之,息譙王文思,章武王子司馬國璠、司馬道賜,輔國將軍溫楷,竟陵內史魯軌,荊州治中韓延之、殷約,平西參軍桓謐、桓璲及桓溫孫道子,勃海刁雍,陳郡袁式等數百人來降。姚泓匈奴鎮將姚成都與弟和都舉鎮來降。

注:司馬國璠在後秦滅亡後,應該北投了大夏的赫連勃勃,破統萬後才投靠北魏。"章武王子司馬國璠、司馬道賜",該句司馬國璠、司馬道賜應該不是同父兄弟,因為沒有第二例證明司馬國璠(其弟司馬叔璠)和司馬道賜是兄弟。

②文思(司馬文思)與淮南公國璠、池陽子道賜不平,而偽親之,引與飲宴。國璠性疏直,因酒醉,遂語文思 ,言己將與溫楷及三城胡酋王珍、曹栗等外叛,因說京師豪強可與為謀數十人。文思告之,皆坐誅。

③夏四月,河西屠各帥黃大虎、羌酋不蒙娥等遣使內附。丙寅,起氵壘南宮。五月乙酉,詔曰:"宣武皇帝體道得一,天縱自然,大行大名未盡盛美,非所以光揚洪烈、垂之無窮也。今因啟緯圖,始睹尊號,天人之意,煥然著明。其改'宣'曰'道',更上尊諡曰道武皇帝,以彰靈命之先啟,聖德之玄同。告祀郊廟,宣於八表。"庚戌,淮南侯司馬國璠、池陽侯司馬道賜等謀反伏誅。

④四年正月壬辰朔,車駕臨河,大搜於犢渚。癸卯,車駕還宮。三月癸丑,築宮於蓬台北。司馬德文寧朔將軍、平陽太守、匈奴護軍薛辯及司馬楚之、司馬順明、司馬道恭,並遣使請降。

⑤裕(劉裕)滅姚泓(417年),休之與文思及德宗河間王子道賜、輔國將軍溫楷、竟陵內史魯軌、荊州治中韓延之、殷約、平西參軍桓謐、桓璲及桓溫孫道度、道子、勃海刁雍、陳郡袁式等數百人,皆將妻子詣嵩降。月余,休之卒於嵩軍。詔曰:"司馬休之率其同義,萬里歸誠 ,雅操不遂,中年殞喪,朕甚愍焉。其追贈征西大將軍、右光祿大夫,諡始平聲公。"

《通鑑》載錄

(義熙十一年正月,415)四月,青、冀二州刺史劉敬宣參軍司馬道賜,宗室之疏屬也。聞太尉裕攻司馬休之,道賜與同府壁閭道秀、左右小將王猛子謀殺敬宣,據廣固以應休之。乙卯,敬宣召道秀,屏人語,左右悉出戶。猛子逡巡在後,取敬宣備身刀殺敬宣。

五月,趙倫之、沈林子破魯軌於石城,司馬休之、魯宗之救之不及,遂與軌奔襄陽,宗之參軍李應之閉門不納。甲午,休之、宗之、軌及譙王文思、新蔡王道賜、梁州刺史馬敬、南陽太守魯范俱奔秦。宗之素得士民心,爭為之衛送出境。王鎮惡等追之,盡境而還。

四重身份

1)晉宗室之賤屬;2)新蔡王道賜;3)"章武王子司馬國璠、司馬道賜"該條記載是否是章武王子本身存疑;4)德宗河間王子道賜。司馬德宗在位期間(397-418)的河間王應該是司馬國鎮。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