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蒂夫·麥凱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蒂夫·麥凱瑞Steve McCurry,(1950年4月23日 - )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美國攝影師,他為《國家地理》雜誌工作20餘年,最終成為該雜誌的首席攝影師。[1]

1974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取得攝影及歷史學士學位。

1980年,開始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拍攝專題照片。

1985,年因成績優秀,被聘為簽約攝影師。主要拍攝東南亞地區和伊斯蘭國家的專題。他為《國家地理》雜誌工作了20年,最後成為這本雜誌的首席攝影師。

1979年,因在阿富汗採訪獲「羅伯特·卡帕最佳海外攝影金牌獎」。

1984年,獲全美攝影記者協會「年度最佳雜誌攝影師稱號」。

1998年,獲得「艾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獎」攝影報道獎。

冒着生命危險,拍攝精彩瞬間

1978年,正式展開自由攝影生涯,首先前往的地點便是戰事爆發前的阿富汗,憑着過人的勇氣拍攝了許多珍貴照片;戰事爆發之後他的獨家照片受到國際媒體爭相採用,更贏得了象徵勇氣過人、富有冒險精神的Robert Capa金牌獎。足跡遍及阿富汗巴基斯坦柬埔寨菲律賓葉門印度西藏以及兩伊戰爭、波灣戰爭等,史蒂夫·麥凱瑞的作品強調對生活在戰火之下人們的刻畫,被美國《國家地理》及其它許多雜誌廣泛採用。

麥凱瑞說:「當你身處戰區,你時刻與想要你命的人生活在一起,我會面臨很多種被殺的可能,槍炮、炸彈、彈片。你活在令人窒息的恐懼中。」「但是,我們不能屈服。這些故事必須被報導,記者和攝影師必須繼續講述故事。」[2]

《國家地理》雜誌的榮耀和挑戰

《國家地理》雜誌對於攝影師的要求和其它媒體是不同的,它給攝影師很大的空間及時間去完成攝影任務。以一個世界級的媒體來説,對於作品的要求當然是高水平的。因此攝影師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長時間的工作後,能交出不凡而獨到的照片。[3]

《國家地理》雜誌有一個特色,那就是攝影主編並不會提出太多不必要的意見,也不會干涉太多拍攝細節。他們給攝影者很大的表現空間,這也是《國家地理》雜誌和其它媒體的不同點。攝影師外出工作後,每隔一段時間便將拍攝後的膠捲用航空郵袋寄回編輯部。此時攝影主編會幫你整理、過濾照片。等你完成拍攝任務回到《國家地理》雜誌,攝影主編已經為你整理出大約八十多張的作品(也就是一盤的幻燈片,不管你拍再多,最後還是過濾到剩八十張左右)。此時總編、攝影主編和攝影師便一起觀看幻燈片並且討論。如果作品受到總編的青睞,便可以進展到下一步,就是版面會議,《國家地理》雜誌很特別的是他讓攝影師參與版面的安排工作,攝影師可以提出個人對版面安排的意見,這也是其它媒體作不到的。

史蒂文覺得,能加入《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的行列,最大的收穫就是可以去探索全世界並去發掘世界美好的一面。他過去所拍攝的題材,大多數是國際性的政治事件,比如菲律賓的馬可仕總統事件,阿富汗衝突及波灣戰爭等,在報導這些事件之後,讓他看到很多、領略更多。[4]

史蒂夫·麥凱瑞- 攝影軼事

2001- 911捕捉人類的生存故事

2001年9月11日那天上午,麥凱瑞恰好在他紐約的辦公室里,眼見高樓冒出濃煙,他一把抓起相機奔向大樓屋頂。「曼哈頓市區在屋頂上一覽無遺,因此我開始拍照」,這是麥凱瑞長久職業生涯的直覺,要及時捕捉各個時刻。雙塔倒塌之時,原本站在幾個街區外查看情況的人們,眼見巨大沙塵來襲,紛紛向北奔逃,而麥凱瑞卻選擇了逆行向南。他說:「如果你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

用鏡頭喚醒「吳哥窟」

史蒂文還曾經完美的用攝影藝術喚醒了柬埔寨「吳哥窟」(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不朽之作之一)的魅力。他那鬼斧神工的作品把我們帶入了一個「雕刻的神明、飽經風霜的磚石、濃密的植被、身穿橙色罩衣的修道士」的夢幻逼真的世界。吳哥是高棉統治者從公元九世紀到公元十五世紀的首都。每一代統治者都在首都修建了一座廟宇,神廟被城牆環繞,護城河與堤壩按照宇宙法則排列。該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遺產之後,吸引了無數的旅遊者、考古學家、藝術學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佛教徒的朝聖地。

史蒂文初次造訪吳哥是由於身負《國家地理》雜誌的任務,該雜誌讓他有機會用相機周遊世界。他此後歸返數次,為吳哥的建築、雕塑與人文刻畫了一幅徘徊神境天堂的佳作。其中一些被精選出來的吳哥作品收入在他的著作中——《避難所——吳哥窟》。[5]

最成功的封面照片《阿富汗少女》

提起史蒂夫•麥凱瑞(Steve McCurry,1950- ),人們就會想起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那張最著名、最成功的封面照片阿富汗女孩(攝影作品)(攝於巴基斯坦,1984年)。 照片主人公名叫莎巴特•古拉(Sharbat Gula),時年12歲。

1984年12月,麥凱瑞被派往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awar)附近的難民營工作。「我在一個難民營的教室里看到了這個女孩,立刻被她眼中的東西打動了。」「她的神色意味深長,但很震撼,不完全是笑容,不完全是蹙眉,眼神里混雜著好奇與謹慎,令人們產生共鳴。」「我把它給《國家地理》雜誌的主編看了,他立刻站起來大喊:『下期的封面就是它了』。」[6]

史蒂芬•麥凱瑞與自己的成名作「阿富汗少女」。這個難民女孩擁有一雙穿透人心的綠眼睛。這一經典肖像成為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性的新標誌。

麥凱瑞說:"莎巴特•古拉的故事促使《國家地理》雜誌成立了'阿富汗女童基金'。通過各種渠道捐來的款項,再加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一些捐助,總額達到150萬美元,她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大部分錢用來資助那些失學的女童。"

2002年,麥凱瑞和他的同事重返故地,幾經周折,最終找到了這位成年後的阿富汗少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