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叱咤風雲的典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叱咤風雲的典故,民間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駱賓王


這個典故出自唐朝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氏檄》。唐朝武則天當政期間,由於專橫跋扈,貶辱忠良,姑息養奸,濫殺無辜,引起了一些文武百官及皇族宗室的不滿。唐初大臣李績的孫子李敬業(即徐敬業)與駱賓王、唐之奇、杜求仁等在揚州起兵舉事,反對武則天專政。為擴大影響,發展隊伍,徐敬業請駱賓王寫了一篇討武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氏檄》。在文章中,駱賓王歸納陳述了武則天的罪惡,號召皇親國戚、宗室大臣共同起來討武。文章里寫道:"以徐敬業等人領導的討武大軍力量是強盛的,怒喝一聲,可使風雲變色,怒氣一衝可叫山嶽崩塌。用這樣聲勢浩大的力量來與敵人宣戰,沒有不取勝的。"但是這場討武起義不久還是被武則天鎮壓下去了。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力量極大,可以左右整個局勢。


註:


駱賓王(約638—684),漢族,字觀光,生於義烏(今浙江義烏),唐代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就是此時所作。駱賓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


他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例如,「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


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


據《唐詩三百首新注》記載,駱賓王,婺州義烏人。早年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後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曾從軍西域,宦遊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賊罪下獄,他在詩文中則力辨其冤。出獄後,為臨海縣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時,徐敬業起兵討武則天,他曾為其僚屬,軍中書檄,皆出其手。敬業失敗,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被殺,或說亡命,甚至說在靈隱寺為僧。其一生行跡,頗為詭奇,也近於縱橫家。


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參考資料 

  1. 叱咤風雲的典故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