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颱風貝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颱風貝貝(英語:Typhoon Babe,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Miling)是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1]中最強的熱帶氣旋,風暴於9月2日在加羅林群島附近形成,在9月11日消散,維持了約九日。貝貝先後影響日本琉球群島九州和四國,最終直接登陸中國大陸上海市,尤其它在經過沖永良部島時,留下907.3百帕的實測海平面氣壓,這是日本以至東亞陸地氣象站錄得的最低海平面氣壓。後來日本氣象廳因島上的破紀錄數據及嚴重災情,而為它命名為沖永良部颱風,是為氣象廳十個命名颱風其中之一。不過,自此之後到平成年代完結止,氣象廳都沒有為嚴重影響日本的颱風賦予特殊名稱,直到2019年(令和元年)的法茜和海貝思才有特殊命名。

氣象歷史

1977年9月1日,一個熱帶擾動在北緯7度、東經150度一帶形成,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隨後為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9月2日JTWC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同一天又透過氣象偵察任務,測得其中心持續風速已達75公里每小時,於是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命名為貝貝。由於風暴靠近菲律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也開始監測它的動向,並定下國內名稱為「Miling」。

最初貝貝是沿着從國際日期變更線延伸到中國大陸的亞熱帶高壓脊,穩定地向西偏北移動,並預料持續增強及威脅菲律賓,但貝貝來到菲律賓以東海域時,移動速度逐漸減慢。9月5日,一個高空槽在東北亞上空形成,上述的亞熱帶高壓脊遭高空槽打擊並形成一個弱點,使貝貝能夠沿該弱點,轉向北偏西方向移動。貝貝在接下來的兩天裡迅速增強成為颱風,其中心氣壓也從988百帕(9月5日 08:32 UTC)跌到905百帕(9月7日 22:04 UTC),即是每小時就下降1.3百帕。9月8日早上,貝貝在石垣島之東南約465公里處,達到其巔峰強度240公里每小時,使其成為1977年風季中的首個、亦是唯一的超級颱風。日本氣象廳同時估計貝貝的最高十分鐘持續風速為205公里每小時,最低氣壓為905百帕。

貝貝原先預料會繼續向西北影響台灣中國大陸,但另一個高空槽在同日進入中國東北地區,上述的亞熱帶高壓脊[2]遭進一步削弱,而一個低壓區在朝鮮半島形成,貝貝受其影響轉向東北方向移動及逐漸減弱。之後貝貝和該低壓區更發生疑似雙颱風效應,因此貝貝後期的路徑是沿着逆時針方向移動,經過琉球群島並以較高緯度西折路徑直撲華東地區,這個路徑是較為罕見。貝貝最終在9月11日登陸上海市崇明區向化鎮,登陸強度達十級,氣壓970百帕,翌日經過太湖至安徽省消亡。

巧合的是,太平洋颱風貝貝從9月3日至9日,一度與大西洋同名颶風同時存在,意味當時有兩個名叫「貝貝」的風暴活躍在世上。

視頻

颱風貝貝 相關視頻

什麼是熱帶氣旋
《談天說地》之熱帶擾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