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颱風百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颱風百合(Typhoon Nari,國際編號:20011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02001,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奇科,台灣譯名:納莉)為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1]第十六個被命名的風暴,其發展過程與路徑相當奇特詭譎、活躍期特別長久,乃該風季十分致命的風暴之一。該系統於2001年9月5日在琉球群島南方海面形成,初期受鋒面影響而往東北行進並吹襲沖繩島,其後往西移動且與颱風丹娜絲髮生雙颱風效應,期間又受亞熱帶高壓脊與華北地區的中層大陸高壓所形成之鞍型場影響,期間數回強度反覆增強與減弱、移速遲緩乃至原地滯留、三度急轉彎吹襲琉球群島、四次超過90度大轉彎,造成當地2人罹難或失蹤。

9月13日晚間起,中層大陸高壓的所挾帶之引導氣流占有主導地位,百合因而往西南方向緩慢行進,並於9月16日晚間開始吹襲且滯留台灣本島長達49小時又20分鐘,為當地帶來強降雨而導致九一七水災,為台北都會區造成繼2000年象神之後最嚴重的洪澇災害,同時亦刷新各地測站雨量紀錄,共造成94人罹難、10人失蹤、經濟損失高達300億新台幣(當時折合美元約8.66億)。自台灣出海後進入台灣海峽南部、南海北部一帶,受亞熱帶高壓勢力影響而往西行,直撲華南地區並在當地引致零星災害,有3人罹難與3人失蹤,經濟損失達6000萬人民幣(當時折合美元約725萬)[2]。百合最終深入內陸而受地形影響,9月21日在廣西消散。值得一提的是,百合活躍期間之平均移速僅時速8.7千米,是21世紀以來平均移速第三慢的西北太平洋風暴(僅次於2001年利奇馬以及2011年南瑪都)。

儘管百合當年在台灣造成僅次於同年度7月底由桃芝颱風所帶來的極大破壞與傷亡,但由于敏感的政治因素,中華民國並非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成員,無法提出除名要求,名稱仍繼續沿用至今。然而自2013年飛燕起,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決定將部分音譯名稱改為意譯,「納莉」亦因而被改為「百合」,不過並不追溯在此次改名政策推出前的颱風。

氣象歷史

2001年8月底開始,一廣闊低壓帶於南海北部醞釀,其發展出一微弱鋒面系統並緩慢往東偏北方向移動。9月2日,菲律賓東南海面亦出現微弱的熱帶雲簇消長,其中一股雲團逐漸發展為一熱帶擾動,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給予其擾動臨時編號「95w」。隔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弱」的評級。在這期間,該系統持續往西北行進,並逐漸接近台灣本島東南方海面,不久即轉向東北行進。

9月5日上午8時,抵達日本石垣島南方海面時被日本氣象廳(JMA)升格為一熱帶低壓。受其北方的微弱鋒面影響,該熱帶低壓持續往北偏西方向緩慢行進,並於當晚經過西表島東部。當晚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評級提升為「普通」。

9月6日,進入西表島西北方近海後,受微弱鋒面影響,該系統轉向東偏北緩慢行進。由於當時該熱帶低壓結構逐漸轉好且威力漸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凌晨3時30分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優」,並同時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當日上午8時,其於西表島北方海面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一熱帶風暴,給予其編號「200116」,並命名為「百合」。在此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編號「20W」,開始對其發布熱帶氣旋警報。不過當時百合的七級風暴風半徑僅80千米左右,對其周圍海域的島嶼天氣影響並不大。

視頻

颱風百合相關視頻

日本南部,琉球群島是個怎樣的群島?這個視頻帶你認識
6號颱風「百合」正式生成去日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