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可憐女下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可憐女下卷》,粵劇《可憐女(下卷)》徐若呆編劇。

劇目介紹

嚴月嫻丈夫病死,愛女失散,四處找尋。一天,她在路邊拾得一棄嬰,帶回家中撫養,取名路生。路生長大後,在河邊與女子念嫻邂逅,同訂鴛盟。念嫻原是月嫻的親生女兒,在兵部尚書程熱府中做園丁。某日,漢帝出遊,為義軍所困,幸得路生所救才免於難。路生知此人是昏君後,將他痛罵一頓。漢帝大怒,命程熱將他緝拿。程熱拷打月嫻逼供,路生不忍母親受刑,到公堂自首。程熱欲殺路生,其婢女王梅情急中說出路生是程熱棄婦之子,程熱願釋放路生,卻反遭路生痛罵。程熱欲加害之,幸義軍攻城將路生解救。路生將程熱捆起,投奔義軍。

粵劇《可憐女(下卷)》1950年由永光明粵劇團演出,呂玉郎、楚岫雲、白超鴻、小飛紅等主演。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可憐女下卷 相關視頻

詳細介紹粵劇
北海粵劇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