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召南·羔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召南·羔羊

召南·羔羊

《召南·羔羊》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古代學者一般認為此詩是讚美在位者的純正之德或節儉正直,近現代學者多以為是諷刺身着裘衣、享用公家膳食的官吏退朝時洋洋自得的情態。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重章疊句,迴環詠嘆,採用白描手法,語言優美自然。

作品原文

召南⑴·羔羊⑵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⑶;退食自公⑷,委蛇委蛇⑸。

羔羊之革⑹,素絲五緎⑺;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⑻,素絲五總⑼;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召(shào)南:《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四篇。召,地名,在今陝西省岐山縣西南。

羔羊:小羊。

素絲:白色的絲線。五紽(tuó):指縫製細密。五,通「午」,岐出、交錯的意思。紽,絲結、絲鈕,《毛傳》釋為數,即細密。一說古時計算絲縷的單位,五絲為一紽。

退食(sì)自公:退朝進食出自公家,是公家供食。食,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自,從。公,公門,公朝。

委蛇(wēi yíí):《韓詩》作「逶迤」,原指道路彎曲綿延的樣子。這裡形容走路大搖大擺、悠閒自得的樣子。

革:猶皮,裘里。獸皮揉制去毛為革。

緎(yù):縫際。一說絲數,四紽為一緎,五緎為一百絲。

縫:縫合之處。一說即革,皮裘。

總(zōng):此亦為縫合之意。一說絲數,四緎為一總,五總為四百絲。

身穿一件羔皮裘,素絲合縫真考究。退朝公餐享佳肴,逍遙踱步慢悠悠。

身穿一件羔皮襖,素絲密縫做工巧。逍遙踱步慢悠悠,公餐飽腹已退朝。

身穿一件羔皮袍,素絲納縫質量高。逍遙踱步慢悠悠,退朝公餐享佳肴。

創作背景

關於《召南·羔羊》的意旨背景,清代以前學者皆以為是讚美在位者的。所讚美的內容,或說是純正之德,如薛漢《韓詩薛君章句》:「詩人賢仕為大夫者,言其德能稱,有潔白之性,屈柔之行,進退有度數也。」或說是節儉正直,如《毛詩序》:「《羔羊》,《鵲巢》之功效也。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方玉潤批評這些觀點「固大可笑」「附會無理」(《詩經原始》)。牟庭《詩切》首倡刺詩說:「《羔羊》,刺餼廩(膳食待遇)儉薄也。」今人詩說仍是美、刺並存,比較而言,「刺」稍近詩意,但與牟氏所言「刺」的內容恰相反,詩人所刺者乃大夫無所事事、無所作為,與《魏風·伐檀》所刺之「素餐」(白吃飯)相似。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召南·羔羊》一詩描寫大夫在退朝後,走出公門回家時悠閒自得的情狀。全詩不用一個譏刺的詞,更沒有斥責之語,詩人只是冷靜而客觀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一個小片斷,不動聲色用粗線條寫真。

據詩中所寫,先映入詩人眼帘的是那官員的服飾——用白絲線鑲邊的羔裘。《毛傳》說「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是位大夫。頭兩句從視覺來寫,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見也是所想,按常規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詩人見其人吃飽喝足由公門出來,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雙雞。」杜預註:「謂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這與當時民眾的生活水準相對照,有天上地下之別。《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闡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會,在豐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雙雞」,非常奢侈。詩人雖然沒有明言「食」是什麼,以春秋魯襄公時代的公膳例之,大約相差無幾。詩人生活在同時代,一見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觸動,想得很多,也許路有餓殍的慘象浮現在他眼前。正因為如此,所以厭惡之情不覺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詩句湧出筆端。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謂點睛之筆,使其人仿佛活動起來:你看他,慢條斯理,搖搖擺擺,多麼逍遙愜意。把這幅貌似悠閒的神態,放在「退食自公」這個特定的場合下,便不免顯出滑稽可笑又醜陋可憎了。言外詩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見:這個自命不凡的傢伙,實則是個白吃飯的寄生蟲。

此詩與《詩經》的許多篇章一樣,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三章詩重複一個意思,迴環詠嘆,加深了譏刺意味。各章三、四兩句,上下前後顛倒往復,甚為奇妙。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南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故詩人美衣服有常,而從容自得如此也。」

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詩人適見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飾步履之間以嘆美之。而大夫之賢不益一字,自可於言外想見。此風人之妙致也。」 清末陳繼揆《讀風臆補》:「隨意變化,妙絕奇絕。」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