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與不變(徐志摩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變與不變》是現代詩人徐志摩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信息

作者:徐志摩 創作年代:現代 文學體裁:詩 作品名稱:變與不變 作品出處:《志摩的詩》

詩歌全文

樹上的葉子說:

「這來又變樣兒了,

你看,

有的是抽心爛,有的是卷邊焦!」

「可不是,」

答話的是我自己的心:

它也在冷酷的西風裡褪色,凋零。

這時候連翩的明星爬上了樹尖;

「看這兒,」

它們仿佛說:

「有沒有改變?」

「看這兒,」

無形中又發動了一個聲音,

「還不是一樣鮮明?」

---插話的是我的魂靈。

作品賞析

全詩採用對話的方式展開,樹上的葉子,樹尖上的明星,詩人的心靈三者構成了氣氛融洽的細語,全部詩意就在這細語中流出。

在詩中、詩人的心靈充當了一個矛盾的角色。它既贊同樹上的葉子,又贊同樹尖的星星,但葉子和星星的感受恰好是對立的。

詩人把人心靈不變的一面列在後面,作為重心,表現了他在變中追求不變,在凋零中追求永恆的積極意態。

這首詩,非常簡明而成功地運用了詩歌創作中慣用的兩個藝術手法:一是觸情生情,先寫客觀景物,後寫主觀感悟;二是逆反對比,即心靈的變與不變。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代表作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1]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着的。[2]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3]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着密切的關係,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着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後期思想和創作都發生危機。[4]

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噓,他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新華網評)。[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