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雙龍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雙龍洞,位於金華山雙龍風景區中心,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象徵,洞形成於約一億年前,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

簡介

海拔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酷似龍頭,故名「雙龍洞」。外洞寬敞,面積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駐足。

雙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年平均氣溫比城區低 6 ℃,是一處以山嶽森林為背景,地下懸河、岩溶奇觀、赤松祖庭為特色,觀光旅遊、康體休閒、避暑納涼、海外朝聖為主要功能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首批 AAAA 級旅遊區。[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雙龍洞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外文名稱 The Shuang Long Cave 開放時間 全天
建議遊玩時長 建議3-4小時 著名景點 雙龍洞,冰壺洞,二仙洞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浙江省金華市
地理位置 浙江省金華市 占地面積 約2000-2200平方米
門票價格 90元 景點級別 國家級AAAA旅遊區

目錄

1基本概述;2風景名勝;3歷史文化;4地方特產;5旅遊指南

概述

雙龍洞屬岩溶景觀,位於金華城,以洞中有洞、臥船入洞為特色,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標誌景觀,根據史料記載,西漢元帝年間(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劉仲卿大將遭誣貶後,隱居於中,唐代的柳宗元為之撰寫了《劉仲卿隱金華洞》(雙龍洞古代亦稱金華洞),從那時算起,雙龍洞的歷史已長達2000多年[1]。

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得知後,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洞,但雙龍仍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

外洞寬敞高廣,面積約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會。常年洞溫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涼。特別是在炎炎夏日,金華人和遊客到洞中納涼已成千古風俗,比起天然空調,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 外洞洞壁有眾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後由民國交通次長臨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書法家於佑任先生之手筆;最裡邊石壁上還有「水石奇觀」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遊記碑刻;近代合肥遊人的「雙龍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將「龍」字反刻,寓意雙龍洞的兩龍頭,要站在洞廳內往外反過來看,才能看到他們的真面貌。

名字由來

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雙龍」的得名,歷來有三說:

其一,宋代著名學者方鳳在《金華洞天記》中認為「雙龍」在內洞:「傴僂踏水入內洞,有形蜿蜒,頭角須尾,凡二,屈蟠隱見,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謂雙龍也。」現代作家葉聖陶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也持此說:「內洞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然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華知縣的鄭東白,在其《金華記游》中認為這升降之龍在外洞洞廳:「洞門軒豁如大廈,石蓋如砥錯,有石乳下垂,如龍升降狀。」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記》中也持此說:「外洞,軒曠宏爽,如廣廈高穹。而石筋夭矯,石乳下垂,作種種奇形異狀,此雙龍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編的《金華市志》則認為「雙龍」在外洞口:「雙龍洞:兩側分別懸着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知後,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洞,但雙龍仍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

地理位置

金華雙龍洞位於金華雙龍風景區內。距金華市區約8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金華山南坡。

自然氣候

雙龍風景區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度適中,雨量豐富。雨熱同步。由於地形的複雜變化,山體海拔高差較大,氣溫垂直變化明顯。景區內盛夏的平均氣溫比山下低4-8℃,空氣中水汽常年呈過飽和狀態,山間雲霧縹緲,常現雲山霧海奇觀,是名副其實的清涼世界,避暑勝地。每年吸引着大批本地及外地遊客來此避暑、休閒、度假。

風景名勝

​主要景點

雙龍風景名勝區分為雙龍洞、黃大仙、尖峰山、赤松山、大盤山和家園裡六大景區,其中雙龍洞和黃大仙為核心景區,主要景點為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桃源洞、金華觀和黃大仙祖宮等。

雙龍洞景區

雙龍洞位於雙龍洞景區中心,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象徵,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海拔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酷似龍頭,故名「雙龍洞」。外洞寬敞,面積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駐足。常年洞溫為15℃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令人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洞口西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東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傑出書法家于右任之手筆。如果說雙龍的內洞是「龍宮」的話,那麼外洞仿佛似「龍廳」。其中西廳一掛「石瀑」,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於此。往前是「駱駝仰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等景觀。內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僅通水道,長10餘米,寬3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如欲觀賞,唯有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千尺橫樑壓水低,輕舟仰臥人回溪」,不得稍有抬頭,有驚而無險,妙趣橫生,堪稱遊覽方式之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

雙龍洞景區也是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主要景點有黃大仙祖宮、仙瀑洞、朝真洞等景點。

黃大仙風景區

黃大仙景區也是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所在地。景區內林木蔥鬱、空氣清新、湖泊水碧如鏡、溪泉潺潺流暢、氣候涼爽宜人,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共有野生動植物9000餘種,交通便利,設施配套,是著名的旅遊觀光、避暑度假和修學朝聖的勝地。主要景點有黃大仙祖宮、仙瀑洞、朝真洞等景點。黃大仙景區是以鹿湖為中心、黃大仙祖宮為特色的景區,同時其與雙龍洞、大盤天、赤松山、尖峰山等多個景區相毗鄰,是整個風景區重要的樞紐。

尖峰山景區

主要由霞客古道、智者寺、尖峰山(芙蓉山)等景點構成。該景區以尖峰山為中心,北至黃大仙景區,東至赤松山景區,西至雙龍洞景區,南至金華市區,總面積9.29平方公里。景區的目標定位是以水清林幽、鄉土文化為特色,以民俗觀光、休閒度假為主要功能的城郊型森林公園(景區)。 尖峰山景區的總體布局分為;一中心三區,即今後作為雙龍風景名勝區主入口的接待中心,北片的森林遊覽區、中片的尖峰攬勝區和南片的遊樂休閒區。

赤松山景區

赤松山景區地處金華市金東區赤松鎮以北,整個景區共有24個景源,景觀景物有55個,景區是以黃大仙傳奇文化與清幽的山水風光交融為主要特色,以觀光、朝覲和休閒度假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雙龍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景區。

大盤山景區

大盤山景區位於金華市磐安縣,地廣人稀,森林茂密,大小山峰5200餘座,大氣質量和99%的河道水質都常年達到國家一類標準,古代是名士隱居的世外桃源。磐安的山大都邊緣陡峭,而山頂開闊平緩似高台,山間溪流縱橫,峽谷連綿,瀑潭成群,魚蝦眾多,景區大都以溪為名。

家園裡景區

家園裡景區是整個風景區中開發強度最小的景區,也是山水景觀比較好的一個景區。景區內的幾個村莊如橫臘、大源等人口比較少。所以人類活動對生態影響比較少,整個景區都是原生態景觀。[2]

歷史文化

雙龍洞現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素以林海莽原、奇洞異景、道教名山著稱於世。雙龍洞位於雙龍景區的中心,是整個景區的核心與象徵。雙龍洞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內洞及耳洞組成。外洞寬敞,面積達1200平方米。常年洞溫為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內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僅通水路,水路長十餘米、寬三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要從外洞進內洞,須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驚無險,妙趣橫生,堪稱遊覽方式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內洞略大於外洞,如果說外洞是「龍廳」的話,那麼內洞就是「龍宮」。洞內石鐘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餘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雙龍洞有着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文化遺產博大豐厚。東晉以來就為世人所鍾情,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軾李清照等歷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寫下了4000多字的遊記。現代文學家郁達夫葉聖陶郭沫若艾青等都為雙龍洞寫過膾炙人口的名作。毛澤東、朱德、宋慶齡、彭德懷、陶鑄、彭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跡。洞內留有多處古今名人的墨寶。

石鐘乳、石筍都是由石灰質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質溶解在水裡,水中的石灰質一點一點地聚集起來,在洞頂逐漸形成冰錐狀物體,這就叫石鐘乳,也叫鐘乳石(類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頂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質也逐漸聚集起來,越積越高,形成直立的筍狀柱體,叫石筍。石筍常與石鐘乳上下相對,日久天長,有些石鐘乳與石筍連接起來,就成為石柱。石鐘乳和石筍都有各種各樣的形狀。[3]

地方特產

金華火腿

普遍認同的說法是火腿相傳起源於北宋,北宋名將宗澤戰勝而還,鄉親爭送豬腿讓其帶回開封慰勞將士,因路途遙遠,便撒鹽醃製以便攜帶。醃製而成的豬腿色紅似火,稱為火腿。宗澤的故事確有其事,火腿的原先名字就被宗澤叫做家鄉腿。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火腿起源於溫州地區。溫州經常鬧水災,又因為沿海,發大水的時候海水倒灌。

等到發大水過後,農民又從避難的地方回來。由於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又由於洪水來的又快又猛,像家畜之類的大件物品就無法及時帶走,農民就把一些日常用品和農具之類的從淤泥里挖出來。有些被淹死的豬從泥沙里被挖出來,經過海水裡天然的亞硝酸鹽和氯化鈉的處理,就成為了自然的鹹肉或者火腿。儘管是被海水淹過的豬肉,但是由於當時沒有食物可吃,人們就嘗試食用這些儘管被淹過,但是並沒有腐敗的肉,實際上味道是很不錯的,又容易保鮮,人們後來就發明了做火腿和鹹肉的方法。

金華酥餅

金華酥餅色澤金黃,香脆可口,是浙江金華地區漢族名點,也是聞名遐邇的饋贈親朋好友傳統特產。其餡餡心用乾菜為主料,故又名乾菜酥餅。金華酥餅產於浙江省金華市。其餡心用乾菜為主料,故又名乾菜酥餅。

金華府酒

金華府酒是一種以精白糯米作原料,兼用紅曲、麥曲為糖化發酵劑,採用「餵飯法」分缸釀造而成的半干型黃酒,

其色金黃鮮亮,味香醇厚,過口爽適,既有紅麯酒之色、味,又有麥麯酒之鮮醇。

舉岩茶

婺州舉岩茶,又稱金華舉岩,屬半烘炒綠茶,產於浙江金華北山村一帶。產地峰石奇異,巨岩聳立,此石猶如仙人所舉,因而此處所產之茶名曰「舉岩茶」。

婺州舉岩遠在宋代已被列為全國茶苑的中一枝名秀。宋代吳淑在《茶賦》中,不僅描述了當時舉岩茶的品質,並描述了它的保健功效。賦曰:「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則渠江薄片,西山白露,雲垂綠腳,香浮碧乳……」

到了明代,婺州舉岩被列為貢品。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中記載:「余嘗清秋泊釣台下,取囊中武夷、金華二茶試之,固一水也,武夷則芡而燥冽,金華則碧而清香,乃知擇水當擇茶也。」說明同用富春江七里瀧的水泡茶,婺州舉岩品質超過久已聞名的武夷茶。

婺州舉岩的茶樹大都生長在岩石縫隙中,也有栽植在四周山崗斜坡上的。這裡氣候條件特殊,曾有「雲暗雨來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的詩句,說明這裡經常出現高空陽光燦爛,山中雲霧翻騰,低空細雨濛濛,室內暗淡無光的特殊景象。這裡山高林茂,雲多、霧重、雨多、泉清,構成了獨特的生態條件,再加上土壤肥沃,土層厚達1米左右,腐殖質豐富,極利茶樹生長。

舉岩茶采於清明至穀雨間,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炒制1千克干茶需采6萬個左右的芽葉。主要工藝分鮮葉攤放、殺青、理條、挺直、烘乾5道工序。

舉岩茶品質特徵為:外形茶條緊直略扁,茸毫依稀可見,色澤銀白交輝;香氣清香持久,具有花粉芬芳香味,滋味鮮醇甘美;湯色嫩綠清亮,葉底嫩綠勻整。

金華佛手

金華佛手屬芸香科,又名佛手香櫞密羅柑王指針等。枸櫞的變種。主產於金華市赤松鎮山口等地。 植株極具觀賞價值。果可制蜜餞。根、葉、花、果均可入藥,有理氣、止痛之功效,主治胸脹滿、胃痛等症。產品遠銷德國和東南亞各國及港澳地區。

金華佛手( 王指針)主產於金華市金東區赤松鎮(原赤松鄉)、金華市婺城區羅店鎮等一帶。種植金佛手的多為散戶,生產管理粗放,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浙江錦林佛手有限公司 成立則改變了這一現狀。公司現有1000畝花園式現代農業生產示範基地,產品均採用無土介質栽培。公司通過對佛手種植研究,掌握了成套的栽培管理技術和生產經驗,成為金華佛手產業最具權威的一家集佛手種植、科技開發於一體的私營企業。其培育的新品種「千指百態」「招財」不僅增加了佛手的新品種,使金佛手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可能。

相關視頻

雙龍洞復活記

游金華雙龍洞景區(下)-桃源洞 二仙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