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雙孽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越劇舞台藝術(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雙孽緣》,古裝戲,該劇1985年由南通市越劇團演出,錢慧芳、傅吉英主演。

劇目介紹

越劇《雙孽緣》張玉編劇。寫定國公陳雍,功勳卓著,爵位世襲。奈膝下無子,只生一女名喚月英。遵照「外甥可算半子男」的聖渝,對懷孕待娩的妹妹寄予厚望。豈料其妹產下千金,而家僕卻誤報「是麟兒」。官迷心竅的妹夫吳信則四處報喜「夫人生了麟兒」。皇上聞報,龍心大悅,賜「麟兒」名日襲才。於是襲才、月英這對表姐妹,「年齡越長痛楚越深」。十六年後,太監李公公為襲才、月英作伐,皇上又賜婚七巧。新婚之夜,一向公正廉明的大理寺正卿石品正明知底細,因聖命在上,焉敢公判。這對深受其害的窈窕淑女,只得抱恨終生。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雙孽緣 相關視頻

中國戲曲表演教材
中國戲曲絕活展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