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文化部iCulture

基本資料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公告日期  2003-05-13

登錄類別  建築物

地理位置  臺南市安平區古堡街196號

建成年代  日本昭和二年(1927年)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5月13日臺南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1],位於臺南市安平區。該建築是臺灣日治時期臺南地區專賣局鹽務課所管的四個分支機構之一,負責管理食鹽的收納、銷售、檢查及其他相關事務。原本日治時期在其附近還有東邊的煤炭堆置場、西邊的臺灣製鹽株式會社事務所與煎熬鹽工廠、北邊的隔鹽類實驗室及試驗工廠與南邊的試驗鹽田,但現在僅餘此分室的建築。此外日本時期全臺共設有十六個管理鹽務的辦事處(日語出張所[註 1],而本建築為其中僅存的鹽務廳舍之一[2][3]

歷史背景

  • 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5月臺灣總督府正式設立「臺灣總督府專賣局」,6月便在安平設置了辦事處,但一年多後(1903年3月)便被裁併。後來因大正七年(1918年)在安平籌建了一座「洗滌鹽工場」[註 2],且隔年又成立了「臺灣製鹽株式會社」並興建廳舍、宿舍、試驗所與「安平煎熬鹽工場」[註 3],於是在大正九年(1920年)4月設置「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出張所」,兩年後(1922年4月)一度升格為「安平支局」,但同年11月又降為「出張所」,另外此年也是開始興建由青柳貞之所設計的此建築的年份(該建築於1927年完工)。
  • 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以後,改稱為「臺南支局安平分室」。當時這一帶是相當重要的鹽業中心,粉碎洗滌鹽與真空鹽即是在此研發出來[4][2]
  • 二次大戰期間,因為這一帶有安平地標的三大煙囪[註 4],而成為顯著的目標,真空鹽工廠便毀於戰火中。
  • 大戰結束後,此建築被改為鹽務退休人員的宿舍,後來被經濟部收回並成為市定古蹟[2]
  • 此建築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2月開始整修,於兩年後(2010年2月)完工,之後計畫將其發展為旅遊、文化及休閒交流中心[5]

建築特色

  • 此建築屬於所謂的和洋折衷式風格,為外觀是雨淋板構造的木構建築,主體平面成L形。其入口處的屋頂稱為「半切妻」,上面不鋪屋瓦,僅有雨淋板。
  • 玄關則仿西式露臺向外突出,立有兩根經洗石子處理過的柱子,地上還鋪有一排警告紅磚。
  • 其牆上所開的是長方形窗,並在上頭設有雨遮。而在屋後則設有外廊通往北邊的儲藏室[4]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註釋

  1. 設有辦事處的十六個地方分別是新竹、塭仔頭、下海墘厝、五條港、掌潭、新塭、虎尾寮、北門、王爺港、灣裡、安平、鹽埕、東港、烏樹林、紅毛港,現僅存北門、鹽埕、安平及安平出張所安順分室
  2. 1920年完工,年產量1500萬斤。
  3. 年產3000萬斤。
  4. 分別是專賣局試驗工廠、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洗滌鹽工廠與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安平溴素廠的煙囪。

參考文獻

  1.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 2.0 2.1 2.2 張復明、方俊育. 台灣的鹽業.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8-11: 165、166頁. ISBN 978-986-6731-20-4. 
  3.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台南市文化資產查詢
  4. 4.0 4.1 王浩一. 黑瓦與老樹. 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2010-08: 94-99頁. ISBN 978-986-80248-3-0. 
  5. 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的解說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