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桑吉佛教古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印度桑吉佛教古蹟,位於印度中央邦博帕爾約40公里處,因其是現存最古老的佛教聖地,1989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
桑吉佛教建築群距離博帕爾約40公里,坐落在小山上,俯瞰着平原。古蹟由一組佛教建築群構成,包括巨石石柱、宮殿、廟宇和寺院。這些建築的歷史大多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它們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下來。在12世紀前這裡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目前它是現存最古老的佛教聖地。
護法名王——阿育王
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佛教護法名王,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
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無與倫比的,他對歷史的影響同樣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羅笈多。18歲時,他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約公元前273年頻頭沙羅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為了奪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加入了爭奪王位的鬥爭。傳說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後,阿育王獲得了勝利,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舉行了正式登基典禮。即位之初的阿育王沿着祖父的腳步前進,企圖通過軍事力量來擴大自己的領土,阿育王的前半生被稱作「黑阿育王」時代。後來他信奉佛教,停止武力擴張,後半生被稱作「白阿育王」時代。他統治時期是古印度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他也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
阿育王在結束戰爭之後,開始專注於禮佛,他廣修寺廟,召集四方僧人,編撰,完善和整理了許多佛經,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印度佛教的黃金時期,此外他還派僧人外出傳教。
阿育王宣布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儘量減少傷亡。他定佛教為國教,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這些「正法」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
阿育王親到各地去朝禮佛的聖跡,修建佛塔,訪問有名的大德高僧,又在全國的名勝地方的大山崖上,刻上佛教的教導與箴言,使大眾都能看到佛的教誨。相傳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皈依佛門之後,在全國共建有8.4萬座佛塔,其中8座建在桑吉,現存3座,其中最著名的是桑吉佛塔一號遺址(又稱桑吉大塔)。
「佛塔之城」世界聞名
坐落在印度一個小村子———桑奇村的桑吉佛教古蹟,雖然身處荒遠鄉野,但它卻以「佛塔之城」世界聞名。從公元前3世紀至12世紀,在這座高不足100米的小山丘上分布着50多處遺蹟,其中佛塔、修道院、寺廟及聖堂等許多歷史建築被部分保存下來。
桑吉大塔是阿育王開始建造的,經過幾代續建而成,建築風格上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點,並吸收了波斯、希臘的建築及雕刻藝術[2],裝飾繁縟富麗。整座大塔雄渾古樸,莊嚴秀麗。桑吉大塔南北西東各建有1座牌坊(亦稱沙石塔門牌坊),4座牌坊用象徵的手法描繪佛祖一生的故事,被稱為「陀蘭那藝術」。古老的南門為公元前75年至公元前20年建造而成,使得桑吉大塔具有濃厚的佛教傳統氣息。
桑吉大塔附近有一個砂岩的寺廟建築,它仍保留着當年阿育王時代未竣工的模樣,這裡最為出名的是保存着阿育王的一個詔書,該詔書主要內容是:任何有害於佛教文化交流的行為都是不可以的,否則將受到國王的制裁。
印度歷史上的一座豐碑
桑吉佛教遺址所具有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沒有桑吉佛教建築遺址就沒有後來的印度建築藝術的發展,因為它給後來者們拓寬了思路,開通了靈感。桑吉佛塔一號遺址精巧的通道設計是古代經典藝術的最偉大的寫照,第十七號哥普特寺廟被認為是印度建築風格里最具有邏輯設計思維的經典之作,在它身上體現出了中世紀印度寺廟建築風格中,所有必須採用的建築規律。
毫無疑問,桑吉佛教遺址是印度歷史上的一座豐碑:它對培育、發展、發揚佛教文化有着不可磨滅的作用。
桑奇佛塔綜合體SANCHI STUPA COMPLEX
阿育王建立了名為桑奇的佛教聖地,並繁榮了13個世紀。它坐落在一座高聳于山谷之上的山上,從遠處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佛塔。周圍的山上也有佛塔,所有這些都使該地區成為一個神聖的景觀。
由數千人建造的佛塔成為佛教的主要象徵。從概念上講,佛塔是一個宇宙圖,把佛陀的身體與宇宙連接起來。
參考文獻
- ↑ 跟着世界遺產名錄去研學,帶你領略自然與文化的震撼之美(三) ,搜狐,2024-08-30
- ↑ 雕刻藝術的秘密:如何將平凡的材料變為精美的藝術品? ,搜狐,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