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京鼓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京鼓樓是位於中國南京城中心的一座明清建築,建於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位於北極閣以西的鼓樓崗上,占地9100平方米。在古代是進行擊鼓報時、迎王、送妃、接詔等重大儀仗慶典的場所。

鼓樓分上、下兩層。下層為磚石台座,是洪武遺物,拱形、無梁、呈城闕狀,南北各有券門三道,四周有紅牆,東西長44.04米,南北寬22.6米,高8.9米。上層原來與下層同樣大小,有報時和儀仗用的大鼓2面、小鼓24面、雲板1面、牙杖4根、點鐘1隻、銅壺滴漏1架、三眼畫角24板,在鼓樓西側原來還有鐘樓。明亡後,鐘樓和鼓樓上層的木建築均毀,原有的報時設施散失。現存的上層樓台規模較原來為小,是1684年由清兩江總督王新命在明朝台座的基礎上重建的,建有大殿兩層,屋頂為歇山頂重檐四落水木結構,名「暢觀樓」。樓內樹有王新命所立的一座戒碑,碑文記述康熙南巡江寧的景況及康熙對江南官員的訓諭,故又將此樓稱為「碑樓」,並在樓內正門牆上刻有楷書「碑樓」二字,但民間仍習稱之為鼓樓[1]

1923年,鼓樓被闢為公園,供人們登高遠眺。1957年,南京鼓樓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

格局

南京鼓樓占地面積91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成城闕樣式,高達9米,紅牆巍峙,飛檐迎風,中間有券門三道,貫通前後,上有「暢觀閣」題額。上層建築,分為中殿和東西兩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與其他現存十三座明代官式磚構建築城台相比,明代南京鼓樓城台台底長度較小,台底寬度最小,上部長43.8米,寬22.6米。可能由於南京鼓樓建於黃泥崗上,具有相對較高的地勢,因此可以利用較小的體量創造出平地建築較大體量才能達到的視覺效果。

特點

南京城牆的設計者是劉伯溫,為了體現朱元璋「皇權神授」的統治地位,他在規劃南京城垣時,將南京城垣設計成北斗星與南斗星的聚合形,一條貫穿整個城市的中軸線,此軸線的走向正是「西北—東南」,將明代的南京城,分為「南斗星」、「北斗星」兩部分。

鼓樓的朝向和明代中軸線平行,從明代地圖上看,鼓樓鐘樓就位於這條中軸線的一側,其「西北—東南」的朝向正與中軸線一致。明代南京鐘樓鼓樓位置的選擇也有玄機,它們距離朝陽門(中山門)、儀鳳門、聚寶門(中華門)的距離大致相等,可以算是當時城市的中心位置。由此可見,明代南京鼓樓的朝向,其實就是由於南京城牆外形決定的。南京城牆的外形不規則,不是古代城牆常見的方形或者矩形,導致了其中軸線也不可能是南北走向。「西北—東南」的城市中軸線,形成了南京鼓樓看似怪異的布局和朝向,同時也反映了南京這座明代都城在城市規劃上的特殊寓意[2]

視頻

南京鼓樓 相關視頻

南京鼓樓醫院宣傳片
航拍 南京鼓樓白天晚上夜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