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京應天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京應天府

中文名稱;應天府

別名;南京、南都

行政區類別;首都

下轄地區;上元、江寧、句容、溧陽、

溧水、高淳、江浦、六合

政府駐地;江寧、上元

地理位置;南京市

方言;南京官話、吳語

應天府,又稱京師、南京,是南京在明朝時期的名稱,為明朝前期首都,後永樂時期遷都順天府,應天府作為陪都。應天府下轄上元、江寧、句容、溧陽、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縣。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今南京);同年三月,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應天"之名意指"上應天意"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建為南京,為明朝京師;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北遷,以順天府為京師,以南京應天府為留都。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滿清攻克應天府後改名為江寧府。

序言介紹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兵從雨花台進入建康城。元軍占領建康後,設建康府宣撫司。天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1]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今南京)。明太祖丙申年(1356年)三月,改集慶路名為應天府。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以應天府建為南京 ,以開封府建為北京

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罷北京開封府 ,改南京稱為京師。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京師改稱"南京"; 改北平府(今北京)名為順天府,建為"北京",稱為"行在"。

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順天府,遂開始全面營建北京城,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北京故宮。

明朝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朱棣正式遷都北京順天府,改北京名為京師,改南京應天府為留都,行"兩京制"。朱棣稱帝後的南京,仍留有有完整的機構。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克應天府,改應天府為江寧府,改南直隸為江南省。

都城規模

城垣

【城垣詳細內容參見"南京明城牆""明南京城"詞條】

南京明城牆包括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今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南京明城牆始建於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於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歷時達28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37府、16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終完成京師應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牆的營造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依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鐘山為依託、北有後湖為屏障、西納石城入城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其中京城城牆蜿蜒盤桓35.3千米,現仍完整保存25.1千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併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千米,為世界歷史之最。

南京明城牆高堅甲于海內,據崗壟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傑出代表。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明南京城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都城,其規模之大,史上諸城均難望其項背,面積逾230平方千米,分為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垣。

宮城周長3.45千米,城門4座:午門、西華門、東華門、玄武門。

皇城周長10.23千米,城門7座: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承天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

京城周長35.267千米,城門13座、水關2座:正陽門、通濟門、聚寶門、三山門、石城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太平門、朝陽門、東水關、西水關。

外郭城周長逾60千米,城門18座:柵欄門、江東門、馴象門、小馴象門、安德門、小安德門、鳳台門、夾崗門、上坊門、高橋門、滄波門、麒麟門、仙鶴門、姚坊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外金川門。

皇宮

【皇宮詳細內容參見"南京故宮"詞條】

南京故宮是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皇宮,又稱明故宮,舊稱紫禁城,皇城面積6.53平方千米,宮城面積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南京故宮作為中國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禮制秩序的典範,其建築形制為北京故宮所繼承,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清官式建築的母本。

南京故宮始建於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前後歷時二十六年,布局依《周禮·考工記》中載"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為原則。皇城周長10.23千米,宮城周長3.45千米,洪武門至承天門兩側為中央官署區,承天門至午門兩側為太廟、社稷壇;前朝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為核心,東有文華殿、文樓,西有武英殿、武樓;後廷以乾清宮、坤寧宮為核心,東有春和宮,西有柔儀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飛龍殿、西宮,兩側為東西六宮。

南京故宮開創了皇宮自南而北中軸線與全城軸線重合的模式,這種宮、城軸線合一的模式,既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條件使然,也是遵循禮制、呼應天象、順應自然建設的傑作。整體布局、建築形制都成為後來明中都和北京城的設計藍本,並深遠的影響了中國明代王府、韓國首爾景福宮、越南順化紫禁城、琉球國首里城等宮殿建築的布局與形制。其建築風格、裝飾風格作為中國明清官式建築的母版,影響至今。

行政區劃

治所

應天府治江寧、上元(均位於今南京市城區)。

轄區

一共有八個縣。

上元(縣治在今南京城區西北部)。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遷縣治淳化鎮,第二年又回到舊治。東北有鐘山,山南有孝陵衛,洪武三十一年設置。北有覆舟。西北有雞鳴山、幕府山。又往東北流,有巫山。東南有方山。北濱長江。東南有秦淮河水,北流入城,又向西走,進入長江。又往北有玄武湖。東有青溪,又有淳化鎮巡檢司。 江寧(縣治在今南京城區東南部)。南有聚寶山、牛首山。西南有三山、烈山、慈姥山。西濱長江。東北有靖安河。西南有大勝關、江寧鎮。東南有秣陵關。西有江東四巡檢司。北有龍江關,設置戶分司在這。 句容(縣治在今江蘇省句容市)。南有茅山。北有華山,秦淮河源於此。北濱長江。西北有龍潭巡檢司。 溧陽(縣治在今江蘇省溧陽市)。元溧陽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東南有鐵山、銅山。西南有鐵冶山。北有長盪湖,一名洮湖,與宜興、金壇兩縣的分界。西北有漂水,一名瀨水,上承丹陽湖,束流為宜興縣荊溪,進入太湖,舊名永陽江,又有人說中江的。西北有上興埠巡檢司,後廢。 溧水(縣治在今南京市溧水區)。元溧水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東南有東廬山,秦淮河水分支流出。南有石臼湖,西連丹陽湖,注入大江。 高淳(縣治在今南京市高淳區)。弘治四年以溧水縣高淳鎮設置。西南有固城、丹陽、石臼各湖。東南有寬通鎮,俗說東壩,有寬通鎮巡檢司。 江浦(縣治在今南京市浦口區)。本六合縣浦子口巡檢司,洪武九年六月改為縣,分析和、滁二州以及江寧縣土地增加了。二十五年七月移到江北新開路口,並設巡檢司在舊治。東南瀕臨大江,有江淮衛,洪武二十八年正月設置。又有西江口巡檢司。 六合(縣治在今南京市六合區)。元屬真州。洪武三年直隸揚州府。二十二年二月來寫。東有瓜步山,濱長江,滁州黃河水從西邊流來,進入了。有瓜埠巡檢司。

政治機構

應天府設有治署、察院和府館、公館、陰陽學和醫學、僧道司、河泊所、稅課局、巡檢司、驛站、急遞鋪、倉等。

人口戶數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戶數是163915,人口有1193621人。到弘治四年,戶數有144368,人口有711300。萬曆六年,戶數是143597,人口是790513。

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史書記載

《明史·地理志》。

相關視頻

我們都知道北京和南京,卻不知道西京和東京,其實是這兩個地方

參考資料

  1. 趙宋南京應天府的興衰往事 , 快資訊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