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賣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賣書》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我平生受苦了文學的糾纏,我想丟掉它也不知道有過多少次了。小的時候便喜歡讀《楚辭》《莊子》《史記》《唐詩》,但在一九一三年出省的時候,我便全盤把它們丟了。一九一四年正月我初到日本來的時候,只帶着一部《文選》。這是一九一三年的年底在北京琉璃廠的舊書店裡買的。走的時候本來也想丟掉它,是我大哥勸我,沒有把它丟掉。但我在日本的起初一兩年,它被丟在我的箱裡,沒有取出來過。

在日本住久了,文學趣味不知不覺之間又抬起頭來。我在高等學校快要畢業的時候,又收集了不少中外的文學書籍了。

那是一九一八年的初夏,我從岡山的第六高等學校畢了業,以後是要進醫科大學了。我決心要專精於醫學,文學書籍又不能不和它們斷緣了。

我下了決心,又先後把我貧弱的藏書送給了友人。當我要離開岡山的前一天,剩着《庾子山全集》和《陶淵明全集》兩書還在我的手裡。這兩部書我實在是不忍丟掉。但又不能不丟掉。這兩部書和科學精神實在是不相投合的。那時候我因為手裡沒有多少錢,便想把這兩位詩人拿去拍賣。我想起日本人是比較尊重漢籍的,這兩部書或者可以賣得一些錢。

那是晚上,天在下雨。我打起一把雨傘走上岡山市去。走到一家書店裡我問了一聲。我說:「我有幾本中國書……」

話還沒有說完,坐店的一位年輕的日本人,在懷裡操着兩隻手,粗暴地反問着我:「你有幾本中國書?怎麼樣?」

我說:「想讓給你。」

「哼,」他從鼻孔里哼了一聲,又把下顎向店外指了一下,「你去看看招牌罷,我不是買舊書的人!」說着把頭掉開了。

我碰了這樣一個大釘子,很失悔。這位書賈太不把人當錢了!我就偶爾把招牌認錯,也犯不着以這樣侮慢的態度來對待我!我抱着書仍舊回到寓所去。路從岡山圖書館經過的時候,我突然對於它生出了惜別意來。這兒是使我認識了斯賓諾沙、泰戈爾、伽比兒、歌德、海涅、尼采諸人的地方。我的青年時代的一部分是埋葬在這兒的。我便想把我肘下夾着的兩部書寄付在這兒。我一下了決心,便把書抱進館去。那時因為下雨,館裡看書的一個人也沒有。我向一位館員交涉,說我願意寄付兩部書。館員說館長回家去了,叫我明天再來。我覺得這是再好也沒有的,便把書交給了館員,說明天再來,便各自走了。

啊,我平生沒有遇着過這樣快心的事。我把書寄付了之後,覺得心裡非常恬靜,非常輕鬆。雨傘上滴落着的雨聲都帶着音樂的諧調,赤足上蹴觸着的行潦也覺得爽膩。啊,那爽膩的感覺!我想就是耶穌腳上受着瑪格達倫用香油塗抹時的感覺,也不過這樣罷?——這樣的感覺,到現在好像也還留在腳上,但已經隔了六年了。

把書寄付後的第二天,我便離去了岡山。我在那天不消說沒有往圖書館去。六年來,我乘火車雖然前前後後地也經過岡山五六次,但都沒有機會下車。在岡山三年間的生活回憶時常在我腦中復活着;但恐怕永沒有重到那兒的希望了?

啊,那兒有我和芳塢同過學的學校,那兒有我和曉芙同住過的小屋,那兒有我時常去登臨的操山,那兒有我時常去划船的旭川,那兒有我每天清早上學、每晚放學必然通過的清麗的後樂園,那兒有過一位最後送我上火車的處女,這些都是使我永遠不能忘懷的地方。但我現在最初想到的是我那《庾子山集》和《陶淵明集》的兩部書呀!我那兩部書不知道是否安然寄放在圖書館裡?無名氏的寄付,未經館長的過目,不知道是否遭了登錄?看那樣書籍的人,我怕近代的日本人中少有罷?即使遭了登錄,想來也一定被置諸高閣,或者是被蠹魚蛀食了。啊,但是喲,我的庾子山!我的陶淵明!我的舊友們喲!你們不要埋怨我的拋撇!你們也不要埋怨知音的寥落!我雖然把你們拋撇了,但我到了現在也還在鏤心刻骨地思念着你們。你們即使不遇知音,但假如在圖書館中健在,也比落在貪婪的書賈手中經過一道銅臭的烙印,總要幸福得多罷?

啊,我的庾子山!我的陶淵明!舊友們喲!現在已是夜深,也是正在下雨的時候,我寄居在這兒的山中,也和你們冷藏在圖書館裡的一樣。但我想起六年前和你們別離的那個幸福的晚上,我覺得我也算不曾虛度此生了。

你們的生命是比我長久的,我的骨化成灰、肉化成泥時,我的神魂是借着你們永在。[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