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鞋文化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華夏鞋文化博物館 坐落於天津市古文化街,是天津首座展示中國傳統鞋文化的博物館,由天津老美華鞋店籌建。博物館面積800多平方米,匯聚和收藏了國內一流的鞋文化珍貴資源。
機構簡介
華夏鞋文化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媽祖廣場,是由百年老店「老美華」斥資籌建,於2010年5月18日正式開館,是一座以鞋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1]。博物館占地800多平方米,藏品展示出各個時代、地域的鞋履文化與審美情趣。
歷史沿革
天津華夏鞋文化博物館是由百年老店老美華籌建,於2010年5月18日正式開館。以百年老店「老美華」為依託,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傳承非遺技藝。博物館的開設是珍貴藏品的集納也是華夏文化的沉澱,是技藝變遷的講述也是匠人智慧的結晶。老美華以博物館為窗口,向公眾展現出一卷歲月的珍藏,折射出品牌深厚的底蘊。這是對社會的文化回饋,也是對津門的記憶建設。同時也為弘揚民族文化,振興中華老字號貢獻力量。
天津華夏鞋文化博物館折射出鞋履文化在各個歷史階段中的獨特性和延續性,展示特定歷史時期鞋履文化的史實,發掘鞋文化中所承載的中華民間民俗風情,關聯着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在博物館內設有製鞋現場,充分展示製鞋的傳統手工技藝流程,讓來博物館參觀的中外遊客品味鞋文化的樂趣。
館藏分類
天津華夏鞋文化博物館展示面積近1000平方米,展示內容分為靴鞋始祖、鞋發展史、鞋履民俗、華夏百履、三寸金蓮[2]、中華繡鞋、製鞋技藝7部分,包含60多個有關鞋的專題,展品多達上千件。
靴鞋始祖
復原靴鞋行業祖師爺——孫臏的雕像,記載了孫臏如何在困境中發現製鞋方法,並成為靴鞋始祖的故事。
鞋發展史
展示了遠古、商周、秦漢三國、唐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成立後等各個時期的鞋履展品,既有古代遺存物,也有後期仿製品,幾千年的鞋類歷史一目了然。每個時代的展品清晰的展示出當代的歷史背景、審美情趣與民俗風情。
鞋履民俗
人這一生中大約2/3的時間都是穿着鞋子的,鞋履可以說是貫穿了人的一生。鞋子不僅可以穿,民俗方面也頗具內涵。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祭祀祈福都與鞋履文化密不可分。古時候,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交際場合,人們所穿的鞋也不盡相同,懷着不同的意願,鞋的樣式更是形態各異。
華夏百履
華夏大地上,不同地區採用不同材質以及製鞋方式,創造出了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鞋子。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從這些鞋履中,也映射出各地域特色的文化內涵,展現出中華兒女的聰明才智。
三寸金蓮
講述了三寸金蓮的歷史背景、製作材料、附屬配飾以及各省市的不同樣式。三寸金蓮的鞋產品並不單獨存在,而是要配有很多附屬物,而不同地區的三寸金蓮鞋產品也不盡相同。博物館匯聚了28個省市的樣式,大小、顏色、設計都形態各異,與現代的標準化生產相比,更別有一番韻味。
中華繡鞋
鞋文化與刺繡藝術完美結合的中國繡鞋是中華民族獨創的手工藝品,婦女一代一代傳承着古老的繡花鞋技藝,訴說着各個時代、地區的審美觀念、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和時尚價值。
製鞋技藝
展示古時手工製鞋所用的工具,介紹麻繩納底、鞝鞋、繃楦等重要製鞋的步驟。一張長桌,利用剪刀、木夾子、麻絲、剌子、剝刀、夾紙、棉布、錐子等工具,心靈手巧的勞動人民便製鞋謀生。
館藏精品
名稱:靴鞋行業祖師爺——孫臏
孫臏是我國古代十分着名的軍事家,曾遭受削膝之刑,無法站立和行走。便以硬革裁鞋底,軟革縫鞋幫,砍木刻楦,製成特製的高筒革靴,由此發明了製鞋工藝,被奉為靴鞋行業的祖師爺。
名稱:古代「作弊鞋」——科考夾帶鞋
應對科舉考試而生的「作弊鞋」,鞋內凹槽中的小書採用石板雕刻印刷,書中內容豐富且書的尺寸小巧玲瓏。由於當時考試前檢查不搜查鞋子,所以作弊都是在鞋上做文章,包括襪套,因為印刷技術十分的精湛,便成了精品。
名稱:高齒帛面木屐
活齒木屐,木屐表面覆蓋腳的部分使用絲織物製作而成。由謝靈運發明的登山時所穿的一種木鞋。鞋底按有兩個木齒,上山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以起到借力和省力的作用,便於走山路。在當代被稱作為「登山屐」。唐代着名詩人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中欣然留詩:「腳着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講的便是這雙鞋子。
名稱:裹足皮始祖鞋
約4000多年前,遠古先人通過奔走速度來與洪水猛獸搏鬥,所以健全的雙腳是當時生存的必要條件,只有保護了腳的健康,他們才能外出狩獵得以生存。遠古時期,北方先人發明了「裹足皮」。由於北方先人處於「食其肉,用其皮」的年代,把狩獵到的動物物盡其用。將動物的「肉」用於食用果腹,動物的「皮」直接裹在自己的腳上,從而起到保暖和護足的作用。
展出內容
展示內容分為鞋發展史、鞋履民俗、民間鞋品、三寸金蓮、精品特展、製鞋技藝、場景復原7部分,包含60多個有關鞋的專題,展品多達上千件。
參考文獻
- ↑ 博物館的分類您知道嗎? ,搜狐,2019-04-12
- ↑ 三寸金蓮的由來?纏足這個民俗,為何能傳承千年 ,搜狐,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