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古風流程文炳(趙友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千古風流程文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千古風流程文炳》中國當代作家趙友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千古風流程文炳

潁淮大地平坦如砥,蒼茫一片。千年潁河逶迤清澈,向東奔流,它像一條玉帶,一端連接着潁州城,一端串聯着袁寨集。清末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宅院倚河而立,飛檐翅角、青磚灰牆,充滿詩情畫意;小青瓦層層疊疊、鱗次櫛比、飽經而臨危不亂。推開大門,「吱呀」一聲,木門發出綿長的聲響,喚回了百年前的光陰,古香古色的程府向人們訴說着程文炳由一名兵勇一步步成長為一品大員的傳奇人生

走進寫有「程文炳宅院」的正門,有一個靜樂堂,正中掛着一幅松鶴延年的中堂畫和「決勝千里克纘家聲;其人通敏,不類武人」的條幅。兩側廂房有程文炳身穿官服的坐像和文字介紹。程文炳(1834-1910),字從周,號靜樂,諡號壯勤,清末著名愛國將領,安徽潁州東柳溝邨(今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棗莊鎮童莊行政村後程海孜自然村)人。他行伍出身,戰功卓著,累官至九江鎮總兵、湖北提督、福建陸路提督、長江水師提督(一品武官),援資政大夫,建威將軍,時稱程軍門。殊不知,輝煌的人生都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得來的。

程文炳祖上是殷實之家。明末,程氏先祖從潁東名鎮爐鏊店之霍伊廟((今阜陽市潁東區老廟鎮馬圩村西南)遷至程家海孜。建莊前,置地八百畝。立莊伊始,挖海河(寨溝),遂稱為「程家海孜」。至父輩三人分家時,各得田七十餘畝。其生父程兆麟開館教書,被人稱為「大先生」;二叔略通文墨,為人忠厚;三叔即為其養父,是一個農活百事通,搖耬撒種,樣樣拿手。小時候的程文炳在家裡如魚得水,逍遙快活。他少有大志,愛研兵法,崇拜吳起、孫武,敬重孔明、岳飛,立誓成人後保家報國。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程文炳十來歲時,大先生因學生紀小六入捻綁架師母,氣得一病不起,加之天災水患,捻子勒索,家境漸衰。程文炳為父延醫買藥,做小生意補貼家用。他兼做農活,度過備受煎熬的四、五年,常以無錢讀書為憾。同時,他對捻軍有深入骨髓的仇恨。十六七歲時,程文炳時來運轉,因「少賦奇氣,膽略過人」,且行俠仗義而深受鄉民擁戴,於是,「公方弱冠,已為圩長。」

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七歲的程文炳應招募入潁州府衙鄉團,受到正規訓練後大辦團練,「好孫吳之學」、「懷報國之志」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屢受讚賞。知府才宇和見他身材魁偉、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是個將才,便撥付二百守兵由其帶領,小試牛刀。後來,程文炳被駐守潁州的袁甲三看中,委以馬隊先鋒,不久,升為守備。

「忠勇無敵不信邪,縱橫沙場立奇功。」咸豐二年(1852年),張樂行與龔樹德結夥,糾集十八鋪捻軍萬餘人攻打河南永城,程文炳為剿捻屢支奇招,並說:「為將之道,貴臨機應變」,「為軍者,當智勇兼備,方可勝敵!」從此,程文炳與捻軍槓上了,這顆將星逐漸在忠勇和謀略上嶄露頭角!兩年後,太平軍北伐,捻軍響應,十萬大軍取道潁上北上,前鋒直逼洄溜集,清軍都說「聞敵有邪術,刀槍不入,能擋槍炮,畿畿潰散。」程文炳對領隊說:「賊有否邪術,請以偏師試之。」於是,他帶領十多騎騎兵衝進敵陣,斬酋首而歸,清軍士氣大振,一鼓作氣,追殺太平軍至毫州。此時,袁甲三督師毫州,畀以程文炳五品頂戴,授精兵百騎,令其為先鋒,戰輒冠其曹,使其實現了縱橫沙場的宿願。

「低谷存高志,商界顯奇能。」越明年,袁甲三因抗捻不力被罷官,程文炳亦返歸故里,在棗莊和柳溝集(今公平集)開豬、羊、牛行,兩地三行,他一邊議價一邊算賬,卻從無差錯。人們夸其有孔明之才,他笑曰:「平生敬佩諸葛亮,文韜武略興漢家,他年為官臥龍崗,立石擎表祭先生。」後來,他任湖北提督,拜謁鄂王祠,祭岳武穆,兩次捐薪重修隆中諸葛亮故居及其山門石牌坊,還重修抱膝亭並題詞,可見,他重義踐諾,頗有人格魅力。

當年夏天,暴雨成災,天一放晴,程文炳欲去牛寨南面的親戚家借糧,走至牛家廟時,暴雨復至,只好進廟避雨,等待了一個時辰仍大雨滂沱。突然,他想起叩拜神靈來,於是,以牛子草代香燭,向廟堂三叩首,祈禱神靈保佑,將來定會重塑金身,再造廟宇。如其所願,雨過天晴,他借糧回家。可巧的是,他剛一碗水下肚,潁州知府才和方差人下貼請他破敵。後來,他親赴牛家廟,拜神還願,出資購買香樟木塑神像,重修牛家廟,並定下每年正月初八為廟會日,沿襲至今。

「剿殺捻匪首,保皖北安寧。」咸豐七年(1857年),清廷復起用袁甲三。次年,袁甲三令程文炳領一百五十騎馬隊為先鋒,與陳國瑞部聯合攻打捻軍,殺捻首張龍,勸降鄧兆明。咸豐十年(1860年),袁甲三撥千人於程文炳,令其圍攻定遠捻軍,經五個月,交戰160餘次,程文炳左股被刺傷,轉入後勤,奉命回臨淮押糧。一年後,袁甲三為程文炳增兵加餉,收復固鎮、靈壁、泗州。同治二年(1863年),程文炳因剿捻有功,補為潛山游擊,率所部二千人以統領兼營務處駐軍蒙城。自3月以後,連續二百餘日遭遇苗沛霖圍攻,程文炳住在大營,目不交睫,夜不卸甲,伺機襲敵,每戰輒勝,連拔苗營七十餘寨。不久,捻首葛小年擁眾數萬襲蒙城,程文炳與布政使英翰內外夾擊,加之,僧格林沁會師蒙城,四面攻苗,苗沛霖自殺於亂陣,程文炳生擒葛小年,皖北稍靖。次年,捻軍奔襲黃淮,程文炳率部追殺,馳騁於黃淮兩水之間,往來於商、固群山之中,見捻首就砍,直到捻子出皖。

同治四年(1865年),程文炳總統皖北三千兵馬,與捻軍賴文光激戰於雉河集,他身先士卒,左臂被捻子長矛刺穿,但他裹傷力戰,士氣大振,取得大捷,被擢總兵。

「冤有頭,債有主,不殺無辜!」程文炳治軍嚴明,卻不濫殺無辜。同治五年(1866年),程文炳補貴州清江協副將,總統皖軍15000人,駐軍皖北。同年底,他率騎兵殺捻,捻軍紛紛大呼文炳求降,程文炳不殺降兵,頗有仁將之風。次年,正當捻軍渡黃河北上之時,程文炳奉詔率部入直隸剿捻,打敗捻軍於滹沱河,滹沱河記住了能征慣戰的程文炳。程文炳也因平捻賞穿黃馬褂,旋還亳,再鎮皖北。

「建宅興館光宗耀祖,修祠繕廟流芳百世。」同治六年(1867年),36歲的程文炳忙裡抽閒,回鄉省親,重修牛家廟。返回潁州城時,程文炳又與州官縣丞商討建程家宅院和公館事宜。望着伴其成長、久經磨難、滾滾東流的潁河水,程文炳領悟到母親河的堅定隱忍、慷慨大度,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決定建宅於潁水旁,讓淺淺水鳴聲伴其一生。接下來,由其生父請風水先生在潁東選址建宅。風水先生沿潁河向東,行至中流村附近時,發現紫氣東來,霧氣升騰。他捻鬍鬚道:「這片莊戶地,如山如阜,左青龍,右白虎,潁水東流。在此高阜之地,左有中流村,右有袁甲三駐軍營地,且居潁州府東南,屬巽方。巽為文章之府,定當人才輩出。」程大先生聞言大悅,讓程文炳在此處買地墊宅,採購木石磚瓦。立石奠基之時,程文炳延請官民鄉紳,告之曰:「此乃袁公甲三老營,袁公於我有知遇之恩,今在此興宅,取名袁寨,以報袁公提攜之恩!」從此,歷時五年,建成氣勢恢宏的徽派城堡式建築,四周是全封閉的磚牆,高五米有餘,布局錯落有致,建築風格源於皖南,又與北方四合院結合。宅院坐北朝南,門前一對青石獅子高約八尺,威風凜凜;大門上方的十八羅漢朝南海,栩栩如生。跨進大門,但見左中右三院,每院三進,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木門窗雕龍刻鳳,變化多姿!左右迴廊貫通前後院落。宅院建築用料之巨、磚雕之美,為潁州府建築之首,這種江南風格保存較完整的古民宅,在阜陽乃至整個皖西北地區都是唯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樓堂東北角,有一棵桂花樹;西北角,程文炳親手栽植一株盆景式的石榴樹,如今,樹分三杈,如冠如蓋,主幹高6.5米,胸圍1.55米,樹齡約160餘年。每年五月,榴花盛開,火紅一片,把古宅大院映照得別有一番生機。另外,為防範土匪襲擾,程宅在建造之初,配以堅固的高牆和瞭望角樓,具有很強的防禦功能。

與此同時,程文炳在潁州城建有程家公館,同樣是三進院落,公館正院東西兩重院子,雕樑畫棟,彩檐屏門,前為會客大廳,用來接待來自程東樓、程圩子、程瓦房、饒海等地的程氏軍人;後有明堂,一明兩暗之式,左右各三間廂房。東面還有一個院落,內設公館廚房和護兵、傭人居所。

翌年,程文炳與族人商討編修《潁東程氏支譜》,修建程家祠堂。祠堂建在鼓樓附近,仿宮殿模式,高大雄偉,青磚明瓦,飛檐挑角,畫柱雕梁,磚刻紋飾。大殿莊嚴肅穆,富麗堂皇,飛檐挑棱,八字邊門,門楣上橫行刻着「程氏宗祠」四個大字。前面青石為基,台階頗高。門口有上馬石,下馬石。門台高出地面,門前是廣場,進門是影壁牆和東西廂房,大殿寬敞明亮,帶有東西廊房,據說柱子上刻龍,稱為鍍金盤(蟠)龍柱子,當時被小人參奏一本,程文炳怕有欺君之罪,連忙派人去山東請來了程咬金的畫像,高掛祠中,化險為夷。

「恤親憐民慨而慷,督辦江防保四方。」同治十二年(1873年)程文炳授江西九江鎮總兵,加強江防,積極練兵。三年後,兄長程文尉卒,手足情深,聞噩悲泣,遂患眼疾,上疏開缺,返鄉養疴。

光緒三年(1877年),晉陝大饑荒。程文炳首捐巨款佐袁甲三之子袁保恆辦賑濟,並在洄溜集設粥棚十三處,饑民就餐者達數萬人。後來,程文炳籌資白銀200萬兩,僱工300餘人,在家鄉開辦兩淮織布廠,實現了阜陽工廠零的突破。同時,在口孜集為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立碑(「晉劉伶墓,大清宣統三年中秋月中浣,花翎二品銜直隸候補道程文葆敬立。」)在家鄉興辦學堂,教育鄉鄰子弟。

光緒五年(1879年),程文炳留辦長江江防,他寬猛相濟,蕩滌了兩淮盜匪,後擢升湖北提督。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程文炳力主抗敵,堅決反對議和,堅守張家灣,拱衛京師門戶,成為倭寇的眼中釘,一直懷恨在心。相傳,南京淪陷後,日軍偵知程文炳葬於壽州白鶴山,便派飛機轟炸,以至於墓碑炸飛,墓園被毀。 「忠勇成性,治軍廉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在內外交困之際,程文炳應詔節度閩浙等五地勤王軍,赴彰、衛、懷等地備守御。次年,授長江水師提督,統轄湘鄂贛皖蘇五省江防。宣統二年(1910年)病逝於長江水師提督任所,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嘆的是,時代裂變讓程文炳的四兒子程恩普造了他一生死保的清廷的反,歷史的功過是非誰人評說? 縱觀程文炳一生,立功、立德、立言,智勇殺敵,老成謀國,安徽等地建立專祠,為其樹碑立傳。他從一名土生土長的潁東人,生於亂世,由棗莊,經袁寨,至潁州城,一步步成長起來,再轉戰於大江南北,剿捻平匪,赴閩抗法,力主抗日,最終逆襲為一品大員。他一生戎馬倥傯,馳騁沙場六十載,軍功卓著,手握重兵,但他有權卻不任性,更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經常給群眾送溫暖。在亳州,他維修華佗廟;在蒙城,他命士兵修好被戰亂毀壞的「紅馬金刀劉金定」激戰的董家橋和雙鎖山梳妝樓,保護了古蹟,留下了美名。 回望程文炳宅院,一座百年老宅,勾連着滄桑往事,連通着美好未來。它有忠勇精神,仁愛之心;它有徽風底蘊,傳統韻味。而呈現於我們面前的,是愛國與愛家的家國情懷,是愛親與愛民的深情厚誼。竊以為,宅院裡放一幅程文炳奮勇殺敵的畫像],則更為出彩![1]

作者簡介

趙友坤,潁東區袁寨鎮政府工作,有多篇作品發表於報刊及網絡平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