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面埋伏·十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崑劇舞台藝術(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十面埋伏·十面》,元末明初無名氏作。原為北曲散套,後來昆班藝人因其曲情有力,補上科介念白,成了單折的雜劇,題其劇名為《十面埋伏》,實際上只有《十面》(俗稱《韓信拜將》)一折。《集成曲譜》玉集卷一及《崑曲集淨》下冊均曾收錄。

劇目介紹

崑劇《十面埋伏·十面》劇演韓信奉漢王劉邦之命,在九里山前排下十面埋伏陣勢,圍困楚霸王項羽。在混戰中,項羽敗逃,遇魏豹殺來,項羽數說昔日在彭城曾救他滿門十八口性命,魏豹答稱「豈敢忘恩」,「怎奈樊先鋒在山頂摩旗,韓元帥親自掌鼓」,最後是「假戰三合」,放項羽逃出陣去。結果是魏豹因縱敵之罪被縛押,韓信傳令眾將追項羽至烏江。

此劇[仙呂·點絳唇]套曲按北曲雜劇的規矩,由韓信一人獨唱到底。考其曲辭的來歷,乃出於明嘉靖刊本《雍熙樂府》(郭勛選輯)卷四,原題《大埋伏》,計為[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哪吒令]、[鵲踏枝]、[寄生草]七支。又考明人沈采《千金記》傳奇第三十七出《別姬》之後,接着也有《十面》(原名《設伏》)一出。但萬曆年間的昆班藝人因沈采《十面》中[粉蝶兒]、[水底魚兒]二曲短小乏力,便按其情節借用《雍熙樂府·大埋伏》的套曲重新配製科白,並增補了[村里迓鼓]、[青哥兒]、[柳葉兒]和[賺煞]等曲,在《別姬》、《十面》連演時,不用沈采的「十面」,而用藝人俗創的「大十面」。

《侯玉山崑曲譜》傳存北昆演出的《十面》,徑題為《千金記》。實際上侯譜《十面》不屬《千金記》,而是藝人據[仙呂·點絳唇]套曲創製的「大十面」(侯譜少末尾[賺煞]一曲)。

清末民初,上海的昆班也常演出大《十面》1924年5月「傳」字輩在上海笑舞台演出時,由鄭傳鎰扮韓信,顧傳瀾扮魏豹,沈傳錕扮項羽。

按:乾隆二十九年(1764)蘇州寶仁堂原刊本《綴白裘》初編收有《十面》(四教堂本未收),是藝人採用[仙呂·點絳唇]套曲加入科白搬上舞台的「大十面」演岀本。

另外,崑曲界另有「小十面」,見於《弦索辨訛》和《納書楹曲譜》,原本也是散套,被昆班藝人吸收到《雅觀樓·擒海》中套用了。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十面埋伏·十面 相關視頻

崑劇第五代傳人下海創業,投資人深受感動現場落淚
三地崑劇團比試基本功 傳承發展崑曲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