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匡亞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匡亞明

匡亞明(1906年3月17日-1996年12月16日),原名匡潔玉,又名匡世,曾用名匡夢蘇匡潤之,曾用筆名何畏、何晨、夢蘇,江蘇丹陽導墅匡村人。

人物生平

求學經歷

匡亞明,江蘇丹陽人,生於江蘇省丹陽市導墅鎮匡村一個貧苦的塾師家庭。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家、教育家以及社會活動家。1963年起曾兩度擔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1]


1923年入蘇州第一師範學校就讀,1924年參加革命,因從事革命活動被學校開除,1926年考入上海大學就讀,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9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不久被調離校參加工作。

革命工作

匡亞明曾先後任上海滬東、滬西、閘北等區共青團區委書記及中共區委常委,共青團無錫中心縣委書記及共青團江蘇省委巡視員。1927年曾以江蘇團省委特派員名義領導宜興秋收起義。後任中共江蘇省委徐海蚌特委宣傳部長、上海滬東、滬西、閘北等區共青團區委書記及黨的區委常委,共青團無錫中心縣委書記,上海總工會秘書長兼宣傳部長。

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匡亞明在白區堅持革命活動,1929年曾被中共特科紅隊誤認為是叛徒而遭槍擊,子彈從口中射入,穿過脖頸險而未死,先後四次被捕,受盡酷刑而堅貞不屈,1937年被營救出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匡亞明歷任中共中央社會部政治研究室副主任、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兼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報《大眾日報》社長、總編輯等職、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宣傳部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教育貢獻

中國成立後,匡亞明歷任華東政治研究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共華東局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等職。1955年至1963年任東北人民大學(後更名為吉林大學)常務書記兼校長。1963年起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文革」中備受迫害,1978年復出,擔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1982年起為南京大學名譽校長。1991年被任命為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晚年主持編寫《中國思想家評傳》。

匡亞明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第五、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6年12月1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歲。

匡亞明對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有重要貢獻,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是吉林大學的重要奠基人,並曾兩度出任南京大學校長,期間衝破舊束縛,延攬名師,注重傳統文化教育,是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界的代表性人物。

人物事跡

延攬名師

匡亞明始終認為,辦大學要依靠教師,特別是學有所長的教師。 「一所大學水平的標誌不是看別的,而是看學校擁有教授的數量和學術水平,如果沒有可觀的教授就不成其為大學」。他尊重人才,求賢若渴,推心置腹,真誠地和專家交朋友,被廣大知識分子,包括許多知名學者、教授引為知音、良師和益友。

他留下很多故事,這些故事反映出他的人生態度、超人的膽略和高尚的人格。他聘請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出山」,被高教界譽為 「三顧茅廬」聘賢才,至今仍傳為美談。

於省吾是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他在甲骨文、金文釋讀、古籍校訂、古器物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公認。匡亞明到吉林大學後,千方百計要把於先生請到長春出山任教。然而,做了半輩子教書先生的於省吾此時更願意與古物打交道,始終不為所動,但他卻不灰心,曾三次面見於先生,談出了他的教學思想和主張。於省吾被匡亞明的真誠所感動,毅然來到了冰天雪地的長春市,成為吉林大學考古學科的奠基人。

匡亞明與化學家唐敖慶蔡餾生,物理學家余瑞璜,數學家王湘浩,經濟學家關夢覺,文學家馮文炳張松如(公木)等知名學者的交往和友誼、器重和使用,在吉林大學中產生了較大影響,體現了他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的思想。

1977年,他在南京大學剛恢復工作,就果斷地決定聘請一批當時尚未落實政策的學者、教授。陳白塵是著名劇作家,但「文革」中被誣為「叛徒」,當時尚未有結論。但匡亞明卻甘冒風險,聘他由北京南下就任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當時,曾引起文化界、高教界不小的反響。同時,又聘請文史學家程千帆、哲學家孫叔平、神學家丁光訓等著名學者來校,安排他們上課並擔任適當的行政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這有力地促進了全校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

教育思想

匡亞明主張對大學生既要用主要時間加強基礎課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着力培養學生的獨立鑽研和創新能力。他提倡安排教授和有教學經驗的講師為大學生開基礎課,提倡講究教學法,開展公開觀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匡亞明率先在南京大學開設「大學語文」必修課,成為提高學生文化素質,陶冶高尚情操,增強閱讀能力的重要環節,並在全國許多高校得到推廣。

匡亞明鼓勵大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實行學分制,建立優秀生、優秀班級和學生的優秀科研成果獎勵制度,提倡培養重點尖子生。這些舉措在校內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吉林大學和南京大學期間,匡亞明衝破舊束縛,注重傳統文化教育,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規律,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辦學主張。他認為中國的高等學校應該根據不同的基礎和條件發展自己的特色。至於重點的綜合大學,要像抓重點經濟建設項目那樣抓重點大學建設。他強調要把我國的重點大學辦成教學中心、科研中心和文化學術活動中心,從而更好地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的專業人才提供研究成果和教育經驗。

人物成就

傑出貢獻

匡亞明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中國思想史專家。他長期從事黨的宣傳、理論、教育工作,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中,建樹卓越。他是吉林大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並兩度出任南京大學校長。在他領導下的吉林大學和南京大學,無論是在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學科建設,還是在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方面;無論是在教師隊伍的管理,還是在校風建設方面;無論是在教學科研,還是在行政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匡亞明在治學方面,高瞻遠矚,態度嚴謹,著述頗豐。其教育論著《匡亞明教育文選》,是研究我國高等教育的寶貴遺產。他多年鑽研孔子思想,被學術界譽為「孔學泰斗」,著有《孔子評傳》。他晚年主持編撰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進行全面和系統的總結,被稱為「二十世紀中國規模最大的思想文化工程」。

主要著作

孔子評傳》、《求索集》 、《匡亞明教育文選》、《中國思想家評傳》等。

匡亞明學院

2006年3月,在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南京大學原校長匡亞明誕辰100周年之際,南京大學決定將基礎學科教育學院(School for Intensive i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Arts)命名為匡亞明學院(Kuang Yaming Honors School)。

南京大學基礎學科教育學院是1998年在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Department for Intensive I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Arts)的基礎上成立的,而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則是基於匡亞明先生加強學科交叉和基礎學科教育的思想成立的,於1989年創建。

參考文獻

  1.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201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