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市宣南文化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北京市宣南文化博物館前身是「京師首剎」長椿寺。2002年宣武區政府和文物局開始徹底修繕長椿寺。除保存原有建築格局,將它打造成了一家本身既是文物[1],又擁有戶外及室內展場的文化博物館。2005年對外開放。博物館通過立體文物和典型場景的恢復再現,生動地展示文化內容,打破了以圖片、資料為主的傳統平面展陳模式。博物館以宣南文化為主題,設有「悠悠宣南」、「宣南士鄉」、「英烈足跡」、「梨園勝景」、「城南樂園」、「百年興商」、「民族團結」、「宣南文化保護開發成果」8個展廳。

長椿寺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由明神宗為其生母孝定李太后敕建,以供養水齋禪師。萬曆皇帝賜名「長椿」,取健康長壽之意,時有「京師首剎」之稱。清中葉以後,長椿寺開始衰敗。2002年,宣武區政府制定長椿寺保護規劃並付諸實施,投資近2個億。2005年,長椿寺--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對社會開放,長椿寺景區成為展現北京古都風貌的一處亮麗風景。

背景介紹

長椿寺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由明神宗為其生母孝定李太后敕建,以供養水齋禪師。萬曆皇帝賜名「長椿」,取健康長壽之意,時有「京師首剎」之稱。清中葉以後,長椿寺開始衰敗。2002年,宣武區政府制定長椿寺保護規劃並付諸實施,投資近2個億。2005年,長椿寺--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對社會開放,長椿寺景區成為展現北京古都風貌的一處亮麗風景。悠悠宣南展廳:三千多年以前,在山水環繞的北京小平原上,生活繁衍着我們的先民。傳說中的「幽都」在周武王克殷反商的推動下,誕生了「薊國」,於是有了北京最初的城。歲月交替,代有更迭,由薊城發端,經秦漢、越隋唐、歷遼金、及明清,演繹了古都北京沉雄的歷史。在我們追索北京城歷史演進軌跡時,當不能忘懷——悠悠宣南。

宣南士鄉展廳

宣南士人文化興起於明代,盛於清朝。清初實行旗民分治,京師南城遂為漢人聚居之地。科舉之盛,各省試子云集宣南。康(熙)乾(隆)之世,增設博學鴻詞科,廣攬漢族知識分子[2]編修史書,輯釋典籍,直至大規模纂修《四庫全書》 ,天下鴻儒學士奔走京師,客居宣南。在通達仕途之餘,形成了廣博活躍的學術氛圍和結社唱和的文學環境,產生京師城下的「宣南士鄉」現象,為清代文化繁榮創造了獨特空間。清代中、晚期,國事艱危,一批志在變革圖新的思想家、政治家、志士仁人,在宣南土地上倡禁煙,籌變法,興報業,辦教育,為民族存亡奔走呼號,演出了一幕幕近代中國振聾發聵的悲壯史劇。

英烈足跡展廳:

在宣南沃土上,眾多革命先驅站在時代前列,探求民族振興道路,譜寫了一曲曲救國救民、與反動勢力奮勇鬥爭的壯麗詩篇。從徐錫麟、秋瑾到孫中山、黃興,從陳獨秀、李大釗到毛澤東、周恩來…… 他們都在此留下了生活、戰鬥的光輝足跡。梨園勝景展廳: 中國戲曲歷經八百餘年,傳承悠久,列世界三大古典戲劇之一。從金代院本,元代雜劇,到明清傳奇;從昆(曲)弋(陽腔)繁榮到四大徽班進京;從京劇誕生到走進黃金時代成為「國粹」,都與宣南結下不解之緣。二百年的京劇史,一章一頁都在宣南留下了痕跡。在這片沃土上,產生了程長庚、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馬連良等一代又一代京劇藝術大師。幾百位着名演員居住、生活在宣南幽靜的小巷中。以富連成為代表的眾多戲曲科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優秀演員,支撐了近百年京劇藝術殿堂。星羅棋布的戲樓劇場提供了京劇繁榮的舞台。精良獨特的器樂、道具、戲裝行業為京劇演出增色生輝。「國劇學會」推動了京劇的學術研究,「梨園公會」凝聚了整個行業的精神。宣南是當之無愧的「京劇之鄉」。

城南樂園展廳:

京師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堪稱錦繡斑斕生動鮮活。京師四大廟會之一的土地廟會和抬像出遊的江南城隍廟廟會在宣南雖已消失,但廠甸、天橋仍是宗韻存留。二百年來,新春逛廠甸已成為北京人的習俗。士女雲集,摩肩接踵,空竹、風車、大糖葫蘆伴隨着歡聲笑語。百戲爭艷的天橋,多少驚人的絕技讓人目不暇接。三代「八大怪」永遠被人們懷念。一代代藝術傳人從這裡起步成為大師,被人景仰。廠甸與天橋是北京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的標誌,是宣南文化獨有的品牌。百年興商展廳: 明永樂初年,於京城商業興盛處設「廊房」,安置商鋪;至清,南城成為國人進京公幹、求學、經商駐足之地。上至官紳,下至平民,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構成了巨大的市場。於是,宣南地區逐步形成大柵欄、菜市口、琉璃廠、天橋等各具特色、門類齊全的商業區和若干行業性商業街,古玩、玉器、餐飲、金融等業態各異,應有盡有。幾百年來,眾多老字號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誠信的儒商底蘊名揚四海,構成了宣南文化的絢麗風景。

民族團結展廳

北京牛街一帶,是宣南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唐幽州,遼南京時期已有來自北方及西域的少數民族在這裡生活、繁衍。元代以後更多的回族人聚集於此。古老的牛街禮拜寺,以其千年的歷史、宏偉的規模聞名於穆斯林世界。淳樸的回族人民,在宣南土地上生息發展。在宗教典籍研究,文化教育普及,傳統醫學繼承領域以及珠寶玉器,飲食小吃等行業的經營上,都取得了獨特的成就。幾百年來,牛街地區漢、回、蒙、維、滿等少數民族和諧相處譜寫了宣南文化色彩鮮明的一章。

宣南文化保護開發成果展廳

改革開放以來,宣南文化作為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世紀80年代,宣武區委、區政府倡導「知宣武、愛宣武」活動,推動了宣南文化的研究,眾多專家學者以極大熱情支持此項工作。區委、區政府積極組織學術研討活動,出版專題着作,制定弘揚宣南文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長遠規劃,進一步加強古都風貌保護,打造文化旅遊品牌,繁榮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建築布局

500年的古樹下演繹舊京生活的春夏秋冬,紅牆黃瓦映照歷史文化名人典型場景……11月30日,依託於明代 「京師首剎」——長椿寺而建的宣南文化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從今天起,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上的全方位接觸,廣大市民可以感受到宣南文化的異彩紛呈和博大精深。 在展陳布置中,宣南文化博物館打破了文物、圖片和文字資料的單純展示,重點通過恢復和營造一些典型場景,向人們展示一種文化精神。在悠悠宣南展廳,着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的題詞「宣南史跡,源遠流長,周封薊城,金建中都,古都北京,始於斯地」概括了宣武區的歷史悠久和文化底蘊深厚;在宣南士鄉展廳,從顧炎武到梁啓超,從倡禁煙、籌變法到興報業、辦教育,明清之際京師城下獨特的「宣南士鄉」文化現象仿佛就在眼前;在梨園勝景展廳,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圖片了解京劇在宣南孕育、誕生、成熟、發展的過程,而且可以在特別設計的戲曲舞台前,通過觸摸式電腦屏幕點播喜歡的傳統劇目,真正過一把戲癮;在百年興商展廳中,一條「老字號商業街」置身眼前,「沿街」懸掛的各種幌子、招牌,輔以各種傳統手工技藝表演模型,展現出了當年宣南繁榮的商業經濟景象;在宣南文化保護開發成果展廳里,除了現場展示多年來區文物部門收存的一批文物之外,還對宣武區在宣南文化研究、古都風貌保護、品牌活動打造以及文化產業開發等方面所進行的積極嘗試和取得的豐碩成果進行了詳細介紹。

相對於八個展廳,長椿寺寬闊的庭院為宣南文化的展示提供另外一個空間。其中,藏經閣前一株500年樹齡的古樹使這裡別有一番韻味,這棵古樹周圍布置成了民俗文化休閒空間,通過四組反映「下象棋、賣西瓜、捏麵人、逛廟會」等內容的銅像雕塑,人們可以體驗到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里老北京人的休閒方式;而在以前院為主的士人文化空間內,以「禁煙動議起於宣南」和「士人佳話,訪書結緣」為主題的兩組雕塑栩栩如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景觀。據史料記載,長椿寺的藏經閣內原來有一座珍貴的滲金多寶塔,現寶塔收藏在萬壽寺藝術博物館裡,但是塔的底座仍然留在藏經閣內。在長椿寺修繕的過程中,文物工作人員又意外地發現了記載寶塔詳情的禮佛多寶塔碑。如今,這座塔碑矗立在大雄寶殿前,見證着長椿寺的滄桑。

為了加強古都風貌的整體保護和宣南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宣武區政府於2002年出台了《宣武區古都風貌保護規劃要點》,明確提出要全面整治牛街禮拜寺、天寧寺、先農壇、法源寺、報國寺、長椿寺等一批重點文物地區的周邊環境,同時在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的基礎上,按照「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整體規劃、分期建設紀曉嵐故居、宣南文化博物館等一批宣南文化特色鮮明的博物館、展覽館和紀念館。2002年,宣武區政府在建設長椿街市政道路之時,將位於新舊道路之間包括長椿寺在內的這一塊占地約2萬平方米的三角地保留下來,並於2002年3月對該地區進行環境整治,在長椿寺南邊建起了一塊占地1.4公頃的長椿苑休閒廣場。在此基礎上,宣武區政府和市文物局一起,於2003 年3月初開始對長椿寺進行徹底修繕。在修繕工作完成之後,宣武區政府通過展陳布置,將長椿寺打造成了宣南文化博物館。

長椿寺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年(1592年),是皇帝之母李太后下令敕建,由萬曆帝賜額「長椿」,寓意祝願其母健康長壽。明代的長椿寺因為有皇家的庇護,規模宏大、香火鼎盛,成為「京師首剎」。1927年4月28日,革命先驅李大釗被軍閥殺害,即停靈在此。

據北京市宣武區文化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考慮到古建的保護問題,在今後一段時間裡,宣南文化博物館將採取每天定量免費發票的形式,接待社會單位和廣大市民的參觀。

雕塑說明

士人佳話,訪書結緣

清代康乾之際,宣南書市興隆,先有慈仁寺,後有琉璃廠。無數文化名人書海淘書、風廊搜秘,以此為風雅樂事,留下許多逸趣傳聞。程晉芳有「冷客攤前問舊書」之句,而孔尚任結識王士禛後感嘆「御車掃徑皆多事,不如慈仁寺里尋。」

禁煙動議起於宣南

清朝道光年間(19世紀20—30年代),鴉片泛濫,流毒日甚。民弱國衰,時事艱危。宣南士林精英激於憂患,奮起疾呼禁煙強國。經世愛國思潮在宣南興起。林則徐、黃爵滋、龔自珍、魏源是其中傑出代表。鴻臚寺卿黃爵滋廣集眾議,於道光十八年閏四月上《嚴塞漏卮以培國本》奏摺(即禁煙疏)力主嚴禁鴉片,一時震動朝野、波瀾湖粵。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鼎力支持。林則徐不計個人利害,八次力陳,促成道光皇帝決定禁煙。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銷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