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交通大學大學生機械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北京交通大學大學生機械博物館北京交通大學機械與電子控制工程學院籌建創辦。旨在以機械博物館為平台,開展具有吸引力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了解機械發展歷史,品味機械文化,提升學習興趣、專業素質和文化修養,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和學術氛圍。

目前,博物館藏品總計逾千件,其中包括C2型蒸汽機車1台、百年老機床2台,機械打字機305台、機械計算機144台,各類機械觀測儀器、紡織機械、影音設備、辦公設備、生活用具等老物件,以及各類火車(含復興號高鐵)、飛機、架橋機等模型和一批具有學術價值的文獻資料,擁有VR虛擬仿真、全景展示及數字化[1]綜合展示等信息化平台等,建有學生創客空間。

大學生機械博物館是北京高校博物館聯盟成員單位、中國博物館協會高校博物館專委會成員單位、北京科學教育館協會首批會員單位,2022年被認定為全國鐵路科普教育基地。央視、光明網、中國教育電視台、新浪在線以及《中國科學報》、《科技日報》、《中國交通報》、《大學生》雜誌等主流媒體紛紛予以關注報道,大學生機械博物館已成為北京交通大學校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享有校內「網紅」的美譽,受到各界人士和外國友人的廣泛好評。

相關資訊

交大「網紅」升級!大學生機械博物館,正式加入北京高校博物館聯盟!

在剛剛結束的2017年北京高校博物館聯盟年度總結暨工作研討會上,交大校園裡的「網紅」——大學生機械博物館正式加入北京高校博物館聯盟。該聯盟旨在促動各高校博物館的發展建設,提高博物館對北京高等教育和社會的服務能力。《中國科學報》、《科技日報》頭版和新浪等媒體,近日也對大學生機械博物館進行相關報道。下面就隨小編走進它吧!

在機電學院院長李建勇的倡導和推動下於2013年開始籌建,2013年9月,被譽為「工業革命活化石」的標誌性藏品C2型蒸汽機車在機械工程樓前廣場落成,吸引了眾多目光。2017年9月16日,大學生機械博物館展廳正式揭幕,免費對師生、校友及社會公眾開放,博物館揭幕至今,累計接待包括兩院院士、國外使館官員、國內外科研機構[2]專家、青年科學家、用人單位招聘專員、校內外師生、校友和社會公眾參觀逾2000人次;通過微信平台等媒體瀏覽博物館及藏品、紀念品等已超過2萬人次,大學生機械博物館已成為北京交通大學校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為校外來訪的重要參觀點,受到各界人士和外國友人的廣泛好評。

走近北京交通大學機械工程樓,一輛由紅、灰、黑三色組成的C2型蒸汽機車展現在《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眼前,無比莊嚴大氣。一群大學生有說有笑地與它擦身而過,快步走進樓里。

就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喊着「咖啡涼了」的同時,這裡的博物館、咖啡館卻帶熱了整幢機械樓,使得不少大學生不自覺地在電梯里按下「10」。

火車、咖啡、博物館,這樣奇妙的組合又帶來了哪些效應呢?

博物館與咖啡館

這個「大個頭兒」蒸汽機車是上世紀50年代由石家莊動力機械廠生產製造,為國產最小型的一類蒸汽機車,軌距762毫米。它的尋找得到校友的大力支持,經歷了「大火車拉小火車,多方協調、地基強度測驗,最終於2013年9月落戶於機械工程樓前」。

如今,它是北京交大的標誌性景觀、博物館室外藏品,也見證了一段籌建歷史。

故事得追溯至2013年。「一流大學往往要有一流博物館,博物館是高校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和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該校機械與電子控制工程學院院長李建勇的倡導和推動下,北京交大的大學生機械博物館開始籌建。

聽說母校要開辦博物館,校友們都很興奮,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其中,86級校友白亮慷慨出資200萬元。

推開位於10層的機械博物館大門,最先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打字機陣列,黑白相間、一人難以搬動的打字機,偶有輕巧、或紅或綠的「顏值擔當」,讓人倍感驚喜之餘,也見識到每個時代中文打字機的最高水平。

據擔任講解員的機電學院輔導員李直介紹,館內共有近800件藏品,受場地限制,目前僅展出335件。除打字機外,記者還看見縫紉機、望遠鏡、經緯儀、手搖計算機、照相機、火車模型等。其中,不乏有與故宮互為「兄弟款」的指南針、與蘇聯領導人送給鄧小平同款的基輔相機。

前腳剛踏出博物館大門,一陣咖啡香迎面飄來。十步之外的「木幾咖啡」正在招待它的第三撥客人。由「機」字拆成的「木」字與「幾」字,不僅組合成了店名,也拼接出了一個幾何對稱的齒輪狀,似繁實簡的圖案體現了機械之美。

在機電學院黨委副書記潘顯鍾看來,博物館與咖啡館是相伴相生的「孿生姊妹」。高校咖啡館是師生碰撞思想、啟發靈感的空間載體。在考察了清華、北大、上海交大校友「眾籌眾創」的咖啡館模式之後,一項依託博物館的大學生創業實訓項目在他腦海里產生。

而由博物館與咖啡館帶來的創新創業故事就要從此展開。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主人公見到機器就拆的瘋狂勁兒吐露了機械人的心聲,而這股勁兒用在博物館展品修復工作中也很有意思。

2017年暑假,一支由6名機電學院學生科協成員組成的團隊在潘顯鍾、李直的帶領下,「整整一假期都沒回家」,總共整理了近500件展品。

部分展品破損,需要人手修復,而這正好是機械人所長。儘管大家一開始並不了解打字機原理,但拆了一遍機器之後「眼前豁然開朗」。

修復留聲機給大家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一開始我們低估了修復難度,認為只要找到唱針就可以,而網購來的唱針怎麼都不能匹配。幾個人圍着留聲機轉圈,正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突然有個同學問能不能拆。」隊員謝思偉回憶道。

「拆!」李直當下同意了這個決定。非常幸運的是,他們在機身中找到一根金屬小棒,一開始並不知道是何物,在網上比對之後,發現它原來就是唱針。

參與的學生各有收穫。黃祺隆認為自己的思維更加嚴謹了,杜俊在純機械與3D仿真圖中找到靈感,王遠航打算把研究項目做成視頻參加大學生創新項目……

事實上,博物館並不只是小眾學習、受益的場所。

據潘顯鍾介紹,從2017年起,到博物館參觀是該院本科新生教育的「必選動作」,學院將其列入綜合素質培養教育項目,學生須選擇某一個或某一類藏品,對機械原理或歷史文化進行研究,分析邏輯關係或挖掘藏品背後的奇聞異事,形成研究小報告,即可獲得綜合素質培養(第二課堂)的積分。

「您面前這台經緯儀已經申請北京市級大創項目,通過測繪,學生將做出一台與經緯儀原樣機相同的模型。」參觀中,李直向記者介紹道。

據悉,學院鼓勵學生以藏品為研究對象,進行大學生創新項目立項,形成三維建模仿真分析或其他展示成果。

「未來,八音盒、留聲機等展品還將做成按比例縮小的紀念品,不只存放於博物館,還可以成為師生和校友難忘的回憶。」潘顯鍾興奮地說。

而要說起咖啡館,就不得不提2017年5月那場人氣超乎預期的「機械博物館主題咖啡吧創業實訓項目大賽」——共有28支團隊報名,累計140餘人參加。孫俊傑所在的學生團隊最終拿下了咖啡館兩年免租金的經營權。從此,他們團隊被賦予一個新名字——「木幾少年」。

據負責協助監管咖啡館的袁月老師介紹,院方為他們提供場地——原是一處廢棄的乒乓球大廳,暑假送他們去高檔咖啡館學做咖啡,甚至潘顯鍾還發動校友認捐咖啡館的設備,僅用一夜時間,電視、冰箱、蛋糕櫃等必需品就全部被校友以個人或班級的名義認捐了。

這也難怪「木幾少年」被質疑為「拎包入住」。他們是幸運的,而在他們身上發生的「化學反應」卻是旁人看不見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