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劍橋干涉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劍橋干涉儀是由馬丁·賴爾和安東尼·休伊什在1950年代早期於劍橋西區(在現在的格蘭奇道足球場與卡文迪許實驗室之間)建造的干涉儀電波望遠鏡。這個干涉儀是包含4個固定元件的巡天陣列,它產生了兩份劍橋的無線電原目錄(以81.5MHz編制的2C無線電源表,和以159MHz編制的3C無線電源表。建築在45MHz-214MHz,使用2個元件的長麥克遜干涉儀),發現一些最有趣且有名的天體。這架望遠鏡由劍橋大學的電波天文小組操作。

馬丁·賴爾和安東尼·休伊什因為這件事和其他的工作獲得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射電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英語:Radio telescope)是一個專門的天線和無線電接收機,在射電天文學用來接收天空中從天文射電源的無線電波。射電望遠鏡的外形差別很大,有固定在地面的單一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有能夠全方位轉動的類似衛星接收天線的射電望遠鏡,有射電望遠鏡陣列,還有金屬杆製成的射電望遠鏡。

193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央斯基用天線陣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1]。隨後美國人格羅特·雷伯在自家的後院建造了一架口徑9.5米的天線,並在1939年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並且根據觀測結果繪製了第一張射電天圖射電天文學從此誕生。雷伯使用的那架天線是世界上第一架專門用於天文觀測的射電望遠鏡。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被稱為「四大發現」。這四項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

天文望遠鏡的極限分辨率取決於望遠鏡的口徑和觀測所用的波長。口徑越大,波長越短,分辨率越高。由於無線電波的波長要遠遠大於可見光的波長,因此射電望遠鏡的分辨本領遠遠低於相同口徑的光學望遠鏡,而射電望遠鏡的天線又不能無限做大。這在射電天文學誕生的初期嚴重阻礙了射電望遠鏡的發展。

1962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馬丁·賴爾(Ryle)利用干涉的原理,發明了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大大提高了射電望遠鏡的分辨率[2]。其基本原理是:用相隔兩地的兩架射電望遠鏡接收同一天體的無線電波,兩束波進行干涉,其等效分辨率最高可以等同於一架口徑相當於兩地之間距離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賴爾因為此項發明獲得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視頻

劍橋干涉儀 相關視頻

邁克爾遜干涉儀的原理
驚天工程:這架電波望遠鏡上的奇怪喇叭!竟有19個之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