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
《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當代比較教育重要著作。埃德蒙·金撰寫。1958年在倫敦出版,曾多次再版。中譯本根據第5版(1979)譯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王承緒等譯。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共4編、12章,中譯本46萬餘字。第1、2編闡明比較教育理論問題,第3編為實例研究(個案分析),第4編為總結。第1編只1章,闡述當代整個教育背景的變化。第2編兩章,論述比較教育學面臨的新問題、新任務和研究方法。指出,教育的比較研究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利用比較研究來建立特定的學校機構,如初等學校、技術學校、師範學校、進步學校,等等;第二階段是20世紀前期,試圖指導普及特定的學校機構,如初等學校、中學和各種附屬設施;第三階段是1945年至1960年之間,試圖指導對正規教育及其相互聯繫的發展進行全面的全國性評價,但對主要的教育趨勢和問題愈來愈具有國際的和比較的認識;第四階段是1960年以後,試圖利用教育的比較研究的見解、證據和方法,從國際的觀點指導主要屬於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決策。十分重視教育的歷史背景,並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中心,把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工業前社會、工業社會和工業後社會等3個階段,提出與這3個階段相應的教學模式。認為現在西方正處於工業後社會的發展階段,並稱之為信息社會,教育處於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決策起着指導作用,社會科學繼純粹科學和應用科學之後對教育的研究處於重要地位。還把比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與目的聯繫起來,強調比較教育的研究應對當前重大教育問題的決策和行動作出貢獻。將比較教育研究分為3個層次,認為每個層次的研究目的不一,研究內容與方法也有所不同,只有由比較教育的研究工作者對教育改革實際問題進行的研究才能對教育決策作出較大貢獻。這種研究還應採取有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參加的多學科協作的研究方法。初學者進行比較研究的目的是對各國教育有大致了解,應採取區域研究的方法,對各國教育的背景和制度作儘可能全面的介紹。對比較教育稍有根底的人則主要是對教育工作上反覆出現的專門問題進行跨文化的分析研究。還強調分析和比較中的可比性問題,並提出了比較分析的框架,即在背景、概念、制度(機構)和實施(操作)等4個方面進行分析與比較。第3編以7個章節(第5至第11章)的篇幅對丹麥、法國、英國、美國、蘇聯、印度和日本等7國教育進行了分析和比較,第4章主要是說明選擇這7個國家進行分析比較的根據。第4編只有一章,進一步說明當今比較教育的目的、任務,強調教育的比較研究是為教育改革服務,即今日的比較研究是為了明日的研究和決策。
本書對社會發展階段的劃分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對各國教育的分析和評價也帶有某些成見。但強調科技發展對教育的影響,重視分析教育的歷史背景、主張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者的水平採取相應研究方法等思想都是可取的。提出的分析比較框架也有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埃德蒙·金(Ed-mund King),英國當代比較教育專家和教育史學家,倫敦大學皇家學院教授,已退休。是《比較教育》雜誌和《社會、學校與進步》教育叢書主編。主要著作還有《各國教育觀點》、《教育和社會變遷》、《比較教育與教育決策》、《西方教育史》,等等。《西方教育史》是他與博伊德教授合著的,已出11版。
相關信息
書籍,是思維的結晶,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源泉,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名著,則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17年,有哪些科技著作值得一讀?《連線》雜誌為你推薦這些!,搜狐,2017-12-26
- ↑ 工具書是一種按某種體例編排的專供查找特定資料而不是供系統閱讀的書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