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吉層
利吉層 |
---|
|
利吉層是一種岩相的代表,它的厚度可能到處不一,有利吉混同層、利吉泥岩、利吉惡地、利吉月世界等別稱。利吉層為一個標準的混同層,由泥岩填充物夾著許多外來岩塊組成。本地層是徐鐵良在1956年調查海岸山脈地質時所提出來的名稱,因這些物質出現於台東市東北方的利吉村附近,而稱為利吉層。且利吉層為台灣位於板塊交界地帶的證據。<
目錄
歷史
台灣利吉層
地理
利吉層屬於混同層的一種,地形上則屬於惡地地形,處於易受地表逕流侵蝕和切割的泥岩層與礫岩層分布區,岩層透水性低,土壤貧瘠,常年無植被覆蓋,而容易因雨崩塌、產生蝕溝。因位處板塊邊界,常有複雜的錯動和剪移、但僅在露頭較好的地方可看到大致層理。他的層面常和剪裂面的方向一致,他的似面狀構造現象的排列則方向隨地而異,具有略呈南北走向與傾角陡峭。厚度為在一〇六一公尺以上。利吉層主體為泥岩,含有多種火成岩與沉積岩塊。其中基性和超基性的外來岩塊,可能來自深海的海洋地殼,稱做蛇綠岩系,大多具有摩擦痕以及剪移和倒轉的現象,直徑由數公分至數公尺不等,少部分岩塊為一平方公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