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鄉村(李河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初冬的鄉村》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河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初冬的鄉村
鄉村里的冬天,樹木上光禿禿的,即便是有葉子那也是乾枯的卷葉,沒有一點生機。
冬雨過後,天依舊響晴,風仍然清明。而光陰的扉頁上,它不管你心情好壞,土地里的生靈是歡喜的,因為過了一個豐碩的秋,它急需補充養分。
一場悽厲的寒風,夾雜着枯葉,毫無目標的翻滾着。村莊變得清瘦了許多。枝杈露出了崢嶸瘦臉,街道似乎也變得更加寬敞,一眼便能望到了那邊。村南的沙河如同一條奄奄一息的巨龍,纏繞着寂靜的白村。
寂寞彎曲的村路上,孩子們上學去了,年輕人外出打工。吃罷早飯,女人們有着自己的樂趣,送孩子去學校,給愛人織件毛衣,加工床單被罩,增加點家庭收入。男人呢?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走家串戶去嘮嗑,一邊痛快的議論着村外發生的大事。村里張義家的二兒子要娶媳婦了,白大爺掰着手指掐算着,外出打工的小妮子回來的日子,光陰就在這全家人捂熱的炕頭上悄悄溜走。
老人們追逐着冬的日頭生活着。當暖暖的陽光照在庭院裡時,白叔和徐叔石墩上下着象棋,閒聊着遠去的故事,梳理着陳年舊事,小議着社會的發展,老徐感嘆着今年似乎比去年寒冷一些;白大爺嘮叨着身子骨似乎不像去年硬朗了;今年快九十的劉建中大爺,看着下棋,自豪的談着養生秘訣,他說人活着要有好的心態,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藥多食、少睡多行、少憂多眠。
村口橫七豎八的麥田東面,三三兩兩的人們,稀稀拉拉地蹲在菜地邊,收穫着蘿蔔、白菜。瞅我走近了,穿着紅襖的蔣大娘,連忙直起腰杆,大老遠就招呼着:「孩子,又下地了?」
我笑了笑,點了點頭。「大娘,怎麼只有你一個人在忙啊?」
她嘿嘿地笑了笑,露出白皙的牙齒,滿頭白髮晶瑩剔透,沒有了灼灼奪人之姿,卻有了碩碩風骨。
「孩子們都去城裡了,家裡沒人,只有自己干點。」她無奈地說道。
「善倫叔也走了,你今年也84了,去城裡跟兒子享享清福該多好。」我勸說着。
她嘆着氣拍着我的肩膀說:「孩子,在城裡我住不慣,也沒人說話,感覺憋屈的慌。」
我隨便拔起一個蘿蔔,竟然有3斤多重。砍起一顆白菜,沉甸甸地,心包的實實在在。本來是豐收的季節,可面朝黃土背朝天老少爺們笑不出來,青靈靈的蘿蔔,白生生的白菜豐收了,可價錢下來了,銷路成了問題。白菜兩毛,蘿蔔一毛多村民們就想急着出手。
北風呼呼的吹着,增發騎着電動車來到大隊部了。
「新弟,給你們帶來幾個蘿蔔和大白菜。」我說着感激的話把青翠的蔬菜放進廚房裡。
今年五十出頭的增發,子姊妹七個,家裡排老五,幼年失母,少年喪父,由於家裡姊妹多,初中沒畢業就開始下地老碌。春天播種,夏收玉米,秋收花生,冬閒外出打工。先後去外地給建築隊做過飯,鋪過管道,修路橋樑。好不容易掙點錢娶了媳婦,有了可愛的女兒,苦盡甘來。
可天有不測之雲,人有旦夕禍福。2012年,比他大兩歲的妻子殷小哲,突患高血壓腦溢血,昏迷不醒,送進醫院,好心的醫生悄悄告訴他,手術後也許會成為植物人,搶救已經沒有意義。可是增發沒有放棄對妻子愛的信念,跪在地下,苦求醫生全力搶救,妻子命保住了,卻成了植物人,生活完全喪失自理能力。
從醫院回家後,花完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還欠了外面幾萬元。增發說當時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有想死的心。後來他前思後想,唯一的一個女兒,還未結婚,如果自己不在人世,就沒有人心疼她,所以含着淚咬牙堅持過來了。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他每天給媳婦擦屎端尿,像照看嬰兒一樣照顧媳婦,兩個小時給妻子餵飯,三個小時換一次尿布。太陽出來了,抱着媳婦到太陽下沐浴陽光,邊按摩邊說說話;晚上打開電視機,一起看電視劇;鄉里有集會,他拉着架子車帶着媳婦趕廟會。由於長期勞累,他患了腰間盤突出症,每次給妻子餵飯時疼的直冒汗。他說:如今八年了,他才心裡才緩過勁來。女兒也嫁了人,找了婆家,男方家對她也很好,女兒經常對他說:爸爸,你受的苦我知道,你一定把身體照顧好,什麼也別想,需要啥給我說,你身體好也是我媽的福,你老了我伺候你。」
如今在她精心的照顧下,妻子乾乾淨淨,有時給媳婦餵飯,媳婦竟然會不自不覺地掉淚。後來國家有了扶貧政策,他家又被識別為貧困戶,當了村社保員,每月發放710元工資,工作隊為他妻子低保升級由C級提升到B,人保轉為戶保,增發還享受企業帶貧、增收獎補、種植獎補民政救助等,「非常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貧困戶的關心,是這些扶貧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河新,你知道我每天為什麼往大隊部跑,想給你說說話,你和我一樣都是善人,把你當做親人了,幾天不見就想的慌。」聽着增發的故事,不知是他的憂愁感染了冬雨的愁,還是冬雨的愁點燃了我的憂。
人的一生,終究是要跟老去的歲月碰杯,帶着一段殘缺的記憶,守着一段冷暖交織的光陰,感受着歲月柔軟,慢慢變老……當北風呼嘯,當日落天涯,希望這歲月未老,希望這溫情不改。
送給了增發,為了讓貧困戶不忘黨恩,下午村里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貧困戶「話扶貧、感黨恩、謀發展」懇談會。
「你是哪一年被識別貧困戶的?」「我是2013年因病識別為貧困戶,2018年脫貧的。」今年66歲的劉群義答道。「貧困戶住院是否要繳納押金?」「不交押金,先住院後付費。」面對漂亮美女駐村工作隊員郭建沂的提問,10餘位貧困戶紛紛舉手,爭先恐後回答問題。暢談在黨的扶貧政策支持下,村的變化、家庭的變化、個人的變化,從人居環境變美,生活質量提升。
村里貧困戶張中連深有感觸地說:「我丈夫徐二碼,吃苦耐勞,踏實能幹,前幾年因上房曬玉米,不幸從梯子上摔下來,腦部重傷,癱瘓在床。為了給丈夫治療花了二十多萬,家裡的生活一下子回到解放前。扶貧工作隊了解我家的不幸遭遇後,逢年過節,為家裡送來了米麵、食用油等過節物品。丈夫去年三月去世後,駐村工作隊多次走訪我家,制定幫扶計劃、鼓勵我不要氣餒,並給她講解各項扶貧政策,二兒子享受了教育扶貧,每年寄宿生補助1250元,小女兒發營養餐1000元。婆婆今年身體不好,光門診慢病就報銷1860元,我自己先後享受了新農合補貼、公益性崗位、入股分紅、種植獎補等十多項扶貧政策。幫扶責任人動員我參加縣勞動局組織的剩餘勞動力就業培訓,現在每月光加工被單被罩就可以收入上千元。今年我又被崇文小學聘為生活管理員,家庭生活一天天好轉。」
50多名貧困戶紛紛細述自己近年來所獲得的福氣,紛紛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一路講來群情激昂,說不完的變化,道不盡的黨恩都在群眾淳樸的話語中,從心裡流出對黨、對政府的感恩之心。
「大家脫貧有沒有信心?」感恩會臨近結束時, 「有!」會議室內齊刷刷地響亮的回答。
人生,有哭、有笑、有喜、有憂,難如人意,難盡心愿,也難以完美。無論精彩還是平淡,無論路窄還是路寬,都要前行。扶貧的日子裡,我要學心如蓮花,守得住寂寞,耐得住風塵,在最孤寂的時候,不凋落,在最喧鬧的時候,不張揚。
輕柔的月光灑在錯落有致的房屋上,鄉村顯得那麼平和、安祥,一天就這樣匆匆忙忙地過去了。晚上鄉里的電影隊來了,孩子們在屏幕前歡天喜地的奔跑着。半夜,被一陣的涼風吹醒,從衣櫃裡抱出一床薄被,裹在身子被子上面,生怕凍了瘦弱的身子。今夜,唯有地里的莊稼們不怕涼,在這靜靜的夜色里窺視村莊,又大膽地生長着,鄉村就這樣枕着冬的肩膀安然入睡。[1]
作者簡介
李河新,筆名月亮之上。祖籍河南開封,生於新疆,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