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靈

生靈,佛教認為萬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有佛性的生靈。 " 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意義,人們應該充分尊重宇宙萬物的尊嚴和生存權利,世間萬物的愛和生命都讓人類敬畏。[1]

漢語詞語

拼音注音

shēng líng

ㄕㄥ ㄌㄧㄥˊ

基本解釋

[the people]∶指人民;百姓荼毒生靈 [living things]∶生物;有生命的東西草木生靈萬物生靈蓬蓬勃勃,可謂生機萬類了。--《太陽的光輝》

生靈1.jpg

引證解釋

1、人類 [[2]

①《北史·四夷傳序》:"萬物之內生靈寡而禽獸多。"

②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賦》:"夫八紘之外,六合之中,始自生靈,及乎昆蟲,神安則存,神喪則終。"

③《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匯編·大明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大元帥劉示》:"上帝以泥土造人,由鼻吹入生命之氣,即為生靈。"

④《晉書·慕容盛載記》:"生靈仰其德,四海歸其仁。"

⑤唐杜荀鶴《再經胡城縣》詩:"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生靈2.jpg

⑥《三國演義》第四回:"請奉陳留王為皇帝,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

⑦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汝可伶漢天下生靈。

⑧《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魯)仲連曰:'秦乃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恃強挾詐,屠戮生靈,彼並為諸侯,而猶若此。倘肆然稱帝,益濟其虐。連寧蹈東海而死,不忍為之民也!而魏乃甘為之下乎?' "

⑨趙朴初《滿江紅·悼盧蒙巴》詞:"名器早知淪盜賊,生靈竟見供荼毒。"

2、猶生命

①南朝 梁 沉約 《千僧會願文》:"生靈一謝,再得無期。"

②南朝 梁 沉約 《與徐勉書》:"生靈有限,勞役過瘥。總此凋竭,歸之暮年。"

生靈3.jpg

3、有生命體

①南朝 梁何遜《七召》:"譬光影於飛浮,比生靈於棲托。"

②《西遊記》第三五回:"似我師父、師弟,連馬四個生靈,平白的吊在洞裡,我心何忍?"

③楊朔《荔枝蜜》:"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4、百鬼夜行

《百鬼夜行》中,生靈,傳說人活着的時候靈魂也可以離開體內,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嫉妒心強的婦女身上。

生靈4.jpg

佛學意義

著名作家葉廣芩講她所遇到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二十世紀 70 年代,她到陝西秦嶺的一次生活體驗,當時那裡的人們正大興獵殺金絲猴,為的是用它們的皮做皮衣出口。那時候獵取金絲猴的方式是圍山。人們先從四周將金絲猴往開闊地帶趕,等趕到它們無處可逃時,接下來的就是人們砍倒周圍的灌木,開始人猴大戰。

因為人們要的是金絲猴的皮,所以儘管往死里打,打得是人嚎猴叫,慘不忍睹。有一次圍獵時,有一隻母猴懷裡抱着一隻小猴拚命地跑,跑的過程中,又順手揪起了一隻小猴馱到背上一起跑。這時有兩位老獵人追了過來,其中有一位就是那同事的父親。一直追到了懸崖邊一棵大樹上,猴子好像再也沒處跑了,兩位獵人舉起了槍,

就在要開槍的一霎那,那隻母猴的手向前一伸,竟做出了一個像人一樣的 " 暫停 " 手勢,兩位獵人很疑惑,就停了下來。這時,只見這位母親把兩隻小猴抱到了懷裡,給它們餵奶。可能小猴不是太餓,吃了一回就不吃了,跑到一邊去玩了。然後這隻母猴就摘下樹葉,把剩的奶水往樹葉上擠,再把樹葉一片片的放在離小猴較近的樹叉上。

等把奶水擠幹了,母猴對着兩位獵人,身體向前一躬,雙手捂住了臉,意思是開搶吧。這時兩位獵人的槍再也舉不起來了,因為他們要射殺的不僅是一隻動物,而是一位偉大的母親!老獵人從此再也不打獵了。

生靈5.jpg

動物也是一種有感情的生靈,人類和動物應該和諧相處。這種故事寄寓着一種崇高的超越物種界限的母愛,人類應該讓這種愛的光輝一直閃耀下去。作為一種高級生靈的人類,更應懂得愛,懂得善待萬物,善待每一株小草、每一朵小花,善待世間任何一種生靈。因為生命的激流同樣在它們身上流淌、奔騰。

生命對於每一個生靈都是寶貴的,萬物皆有靈,而人最有情。佛教主張用慈悲之心善待宇宙萬物,主張萬物共生共榮,只有這樣才能把眾生的國土變成佛國淨土,那我們的世界才是祥和安寧的樂土。

佛教主張 " 依正不二 " ,《三藏法數》中說 " 正由業力,感報此身,故名正報;既有能依正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國土亦名報也。 " 認為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人類不能脫離自然環境而獨立存在,人類和宇宙萬物相互依存、和諧共生。 " 依正不二 " 實際上就是把生命本身同生命環境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人類也和其它宇宙萬物一樣,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不具有任何特殊的意義,人並不是宇宙間唯一完美的存在。《雜阿含經》說: "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 万物因缘而生,小至微尘,大至宇宙及一切生灵都是多种原因、条件因缘和合而生,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因缘和合的整体,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它依存的环境而独立存在。宇宙万物因缘而生,相辅相成,都是在 " 十二因缘 " 相互连接形成的因果循环链条中生死轮回。

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人類並不是宇宙萬物的主宰者。人與世間萬物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 "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 ,人和世間萬物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地球是人與萬物共有的空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就等於毀滅人類自身。

生靈6.jpg

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大乘玄論》中說: " 不但眾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若眾生成佛時,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故經雲: " 一切法皆如也。 " 主張尊重他人、尊重生命、認為萬物都有自身的存在價值,石頭希遷說: "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 就是說雖然宇宙萬物之間是有差別的,但宇宙萬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眾生一律平等,眾生應該平等相待。所謂 " 然諸眾生即是我身,眾生與我等無差別 " 。佛教認為生命對於人類和一切不會說話的動物和植物都是同樣寶貴的,我們要平等地對待和我們共存於這個宇宙間的其它一切生命。佛教對生命的關懷,最為集中地體現就是普度眾生的慈悲心腸。佛教慈悲理念主張 "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 ,主張尊重的生命,反對濫殺濫伐,破壞生態平衡。

晉代郗超在《奉法要》中說: " 何者謂為慈?愍傷眾生,等一物我,推己恕彼,願會普安,愛及昆蟲,情同無異。 " 郗超認為人與自然萬物在本性上是一致的,都有情感和愛,人類要把自己的慈悲仁愛之心推廣到普天下的萬物,所謂 "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 、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要 " 情同無異 " 的善待世間眾生。慈者予樂,悲者拔苦,佛教的慈悲精神,不僅是情感的無限擴大,還是理性自覺的覺者─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教的慈悲在強調對自身生命保護同時,更強調對他人、他物給予關懷和幫助,甚至放棄自己的權利,犧牲自己的利益。

人類要以慈悲仁愛之心對待其它一切生命。 " 常以仁恕居懷,恆將惠愛為念,若夢若覺,不忘慈心,乃至蠕動蛆飛,普皆覆護。 " 應該尊重生命的價值,尊重宇宙萬物生存的權利,要保護一切生命不受侵害,使它們能夠自由的生存。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