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位於山東省膠東半島東北角威海市劉公島,是清代北洋海軍提督署所在地,有提督署水師學堂、碼頭、船塢、炮台、丁公府、丁公祠等建築。

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官兵在黃海英勇抗擊日本海軍,「致遠艦」艦長鄧世昌等壯烈犧牲。日軍分海、陸兩路圍攻威海,水師官兵力戰不敵,全軍覆沒。水師提督丁汝昌等殉國於劉公島。

劉公島上保存有清朝北洋水師提督署舊址、水師學堂舊址、鐵碼頭、船塢舊址、島山諸炮台、丁公祠、丁公府等重要文物古蹟,還有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眾多歐式建築。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成為著名的旅遊觀光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北洋水師提督署和丁汝昌寓所舊址,有甲午海戰期間功不可沒的北洋水師鐵碼頭和古炮台,有紀念甲午英烈的北洋水師忠魂碑,有展示中國兵器發展史的中華兵器館,有保持原始風貌的國家森林公園,有通過聲光電等現代手段再現甲午海戰壯烈場面的甲午海戰館。其中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收藏大量珍貴文物,從海底打撈的水師巨型艦炮,重20多噸,世界僅存,令人嘆為觀止[2]。館內通過文物圖片蠟像、沙盤、模型等多種形式,生動再現了當年北洋水師及甲午戰爭的歷史面貌,使人如臨其境。

歷史背景

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時,在島上設電報局、水師學堂、建北洋海軍提督署鐵碼頭,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誕生地[3]。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就發生在該島東部海域。

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即清北洋海軍的屯泊基地及中日甲午戰爭戰場遺址,分布在劉公島日島威海灣南北兩岸。劉公島設有工程局、機器局、屯煤廠、電報局和電燈台、海軍公所、鐵碼頭、船塢、水師養病院、水師學堂等機構和設施,劉公島、日島、威海灣南北兩岸等要地修築炮台13座。

1977年12月23日,北洋海軍提督署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山東省政府公布了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28處北洋海軍及其甲午戰爭遺蹟的保護範圍和保護內容(其中北洋海軍提督署、威海水師學堂內包含部分稍晚增建的英式建築)。2000年6月,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列為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開館於1985年3月21日,屬紀念遺址性博物館,以北洋海軍和甲午戰爭為主題,以豐富的歷史遺蹟和特色鮮明的陳列挺秀於中國博物館之林。現開放參觀的有北洋海軍提督署、龍王廟、丁汝昌紀念館、黃島炮台與兵器館、旗頂山炮台、東泓炮台等,館內藏歷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水師與甲午戰爭文物資料200多件,打撈艦船文物標本300多件,其中濟遠艦雙主炮,為當今海內外所僅有,堪稱「鎮館之寶」[4]。該館先後被團中央公布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公布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國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國十大「優秀社會教育基地」之一。1994年7月6日,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題寫館名。李鵬李嵐清喬石劉華清田紀雲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為該館題詞。 

紀念地遺蹟

北洋海軍提督署

北洋海軍提督署建於1887年,占地17000平方米,又稱「水師衙門」,是北洋海軍的指揮中心[5],當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就在這裡謀劃指揮軍事事宜。北洋海軍提督署系清代磚木舉架結構建築,古樸典雅,穩重大方。

整體建築按中軸線建前、中、後三進院落,每進有中廳、東西側廳和東西廂房。前、中、後院中廳分別為禮儀廳、議事廳、祭祀廳。各廳廂院落廊廡相接,雕樑畫棟,結構嚴整。院內東南角有演武廳一座,其建築融中西風格於一體,屋宇高闊,廳內寬廣,內有挑檐式舞台一座。189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到威海巡閱北洋海軍,曾在此處觀禮,並在廳前檢閱艦隊操演。

北洋海軍提督署正面大門上方,懸掛李鴻章題「海軍公所」匾額。兩側邊門,分別繪有秦瓊敬德神像,描金點漆,肅穆威嚴。大門外東西兩側各置樂亭一座,為慶典、迎賓的鳴金奏樂之所。樂亭前面,建有東西轅門,樣式恰似古典牌樓。門前廣場對稱豎立旗杆兩支,青龍軍旗迎風獵獵,頗壯軍威。西轅門以西20米處,建二層瞭望樓一座,登樓遠眺,港內艦船活動盡收眼底。

丁汝昌紀念館

丁汝昌紀念館原為丁汝昌寓所,建於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後,丁汝昌攜家眷進居劉公島,在此居住達六年之久。該建築為磚石結構,由左中右三套院落組成,占地約15000平方米。西院為內寓,東院為侍從住房,中院為丁汝昌辦公會客的地方。中院與東、西院有圓門相通,如今陳列着丁汝昌生前用過的部分家什、字畫;院內有一株百年紫藤,是丁汝昌親手所植,至今仍根深葉茂。大門兩側為門房,如今是介紹丁汝昌生平的展室。寓所門前,矗立着高3.8米的丁汝昌銅像一尊。東西兩側建有紅柱飛檐的六棱形涼亭。

龍王廟與戲樓

龍王廟與戲樓位於北洋海軍提督署西100米處。龍王廟始建於明末清初,現存建築系北洋海軍時期重建。四合院布局,由正門、前倒廳、正殿、東西廂房組成。占地1700平方米。

龍王廟大門正前9米建有戲樓,由戲台和化妝室組成。戲樓屋頂由四根八棱花崗石巨柱相撐,台前兩角石柱上雕楹聯一幅,上聯「龍袍烏紗帽如花石斑斕輝光照耀玉皇閣」,下聯「奏響管弦聲似波濤洶湧音韻傳聞望海樓」,正中拱額題橫批為「寰海鏡清」。化妝間兩開間,南面兩窗,北面西間開門。

廟前戲樓西北角,有朴樹一株,樹齡百年以上,為威海境內稀有樹種。

1999年,維修戲樓,重新彩繪油漆。2000年,根據歷史照片資料,恢復正門前兩側旗杆。

黃島炮台及兵器館

劉公島上共有清代炮台6座,這些炮台施工嚴謹、造型巧妙、堅固實用,並與南北兩岸炮台遙相呼應。其工程規模之宏偉浩大,當時曾為許多詩人讚嘆:「有此已足固吾圉,況是眾志如城堅」。黃島炮台就是其中的一座。黃島位於劉公島最西端,原是一座孤立小島,潮落可涉海而至。1888年北洋護軍進駐劉公島,因戰備需要,填石築路,修築炮台。黃島炮台設計建造十分嚴謹, 科學而實用。炮台地下坑道、兵舍、彈藥庫相互連通。坑道為券頂結構,花崗岩石砌築,水泥灌漿,高約2米,寬12米左右,總長度近300米,炮兵可直接通過坑道進入炮位。

威海水師學堂

威海水師學堂位於劉公島丁汝昌寓所西300米處。建於1890年,甲午戰爭中遭戰火,損毀嚴重。今存照壁、小戲樓、俱樂部、東西轅門和一些房舍。

學堂占地1.8萬平方米,周圍環繞石砌堞牆和圍牆。2004年6月,完成全面維修保護並對外開放。修復了堞牆、照壁、戲樓、涼亭、俱樂部以及英租時期的3座建築,復建大門、倒座、東西廂房、教室、宿舍、食堂等已毀建築。水師學堂內部,依據史料進行原狀復原陳列。

旗頂山炮台

位於海拔1535米劉公島最高點旗頂山上,1890年建成,分地下掩體和地上炮位兩部分,設24厘米口徑平射炮4門。大炮火力既可支援島上其他炮台,又可與南北兩岸炮台配合,封鎖南北兩海口。原建有防護長牆,環繞炮台,現僅存幾段殘垣。兵舍、掩體與彈藥庫位於炮台南側底部,倚崖而建。炮台分三層,內有蓄水池和良好的通風設備,炮彈可由庫內直接提升到炮位,炮手沿外部鐵梯可直接進入炮位,設計合理,構造獨特。如今,已複製24厘米口徑平射炮一門,炮身長84厘米,為德國克虜伯炮。遊客可直接參與,親手操作,身臨其境,寓教於游。

公所後炮台

公所後炮台在水師學堂堞牆北150米之小山上,包括半地下兵舍與炮位兩部分。半地下兵舍緊依炮台南面劈山而建,赭紅色花崗石砌築,石制檐口、立垛、腰線、排水口、門窗拱券等,外觀呈明顯的歐洲建築風格;兵舍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連通,皆可經坑道直達炮位。地面炮位兩座,呈圓坑形,毀於甲午戰爭。1989年修復其中1座,對外開放。

劉公島島內其它炮台形制與所後炮台近似。黃島炮台在島西端,東泓炮台在島東端,島中部主峰為旗頂山炮台,均已修復並對外開放。

東泓炮台

東泓炮台又稱東風梢炮台,是劉公島最東端的炮台,設24厘米和12厘米口徑平射炮各2門,75厘米口徑行營炮6門,速射炮4門。炮火火力可及劉公島東部海面與南北兩海口,主要與日島、南幫炮台一起封鎖南口。在甲午威海之戰,該炮台予日軍以重創,後因被日軍的炮火摧毀而棄守。東泓炮台有坑道通往兵舍,炮兵可從坑道直達炮台,坑道為磚石結構,拱券穹頂,用花崗岩砌成,最高處4米,寬32米。坑道內有完好的通氣設備。炮台前依勢建兵舍11間,每間約22平方米,位於坑道出口,與坑道連接,兵舍互相貫通,進出方便。

日島炮台

日島炮台 在劉公島南1海里處。原為礁石灘,北洋海軍時期清軍自南岸搬土填築而成。建地阱炮台1座,內置平射炮6門,地阱炮2門。炮台地阱深2米,徑11米,阱壁築有掩體和儲彈間,保存較好。甲午威海之戰中,北洋海軍「康濟」艦管帶薩鎮冰率30名水兵守此炮台,擊退日軍多次進攻。

視頻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相關視頻

劉公島 中日甲午戰爭博物館
2018 東北行(15)劉公島 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背景及過程
直擊甲午戰爭期間清軍主要炮台:清軍火力遠勝日軍,但仍戰爭失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