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鳳慶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鳳慶縣是雲南省臨滄市下轄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臨滄市西北部,中國十大產茶縣之一。

鳳慶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群山連綿,山川相間,有鹿含草龍膽草、紅芽大戟等珍稀植物藥材和茶葉、核桃等特產。境內著名景點有鳳山烈士陵園、玉龍池萬祥寺等。

歷史沿革

公元一世紀中期以前,今鳳慶縣境為 傣族古國「勐達光」(漢譯「 哀牢國」)屬地。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 漢朝、其地置 永昌郡;今鳳慶縣境分屬永昌郡不韋縣(瀾滄江以西部分)、邪龍縣(瀾滄江以東部分)。

公元225年, 蜀漢分建寧、越雋、永昌三郡地置 雲南郡,永昌郡不韋縣東南增設雍鄉縣、西南增設永壽縣;今鳳慶縣境分屬永昌郡雍鄉縣(瀾滄江以西)、雲南郡邪龍縣(瀾滄江以東)。

公元271年, 西晉將建寧、雲南、興古、永昌四郡合置 寧州;今鳳慶縣境仍分屬永昌郡雍鄉縣、雲南郡邪龍縣。

公元420年, 東晉滅亡,之後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 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 今鳳慶縣境成為傣族 土目自治領地。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政權;公元762年,「勐舍龍」(南詔國)在「勐掌」(保山盆地)置永昌節度、統轄瀾滄江以西地區;今鳳慶縣境屬永昌節度唐封川。

公元937年,前「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 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立 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掌」置永昌節度;公元1096年,大理國廢除 節度、 都督等軍事轄區,設八府、四郡、四鎮;今鳳慶縣境先屬永昌節度、後屬永昌府。

公元1261年, 大蒙古國招撫 瀾滄江以西各類土目設金齒等處安撫司;今鳳慶縣境屬金齒等處 安撫司。

公元1271年,金齒等處 安撫司分設東路 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西路 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今鳳慶縣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東路安撫使轄地。

公元1278年, 元朝(前大蒙古國)裁金齒等處安撫司,原東路安撫使轄地設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下轄鎮康、茫施、柔遠等路;今鳳慶縣境屬 鎮康路。

公元1286年,裁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和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轄地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後改 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今鳳慶縣境仍屬 鎮康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傣族土目思罕法兼併周邊地區、建立聯盟國家「勐卯弄」(漢譯「麓川國」);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國)向東擴張、鎮康路所屬土目歸附;今鳳慶縣境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26年,元朝復占瀾滄江以西部分地區、鎮康東境的孟氏傣族土目又附元朝;公元1327年,元朝置順寧府(轄今昌寧縣北、鳳慶縣、雲縣)、授孟氏傣族土目為世襲知府;今鳳慶縣境屬順寧府慶甸縣。

公元1343年,「勐卯弄」(麓川國)擊敗元軍、趁勝追擊到「勐嶲」(漾濞江河谷),「勐谷」傣族土目(景東軍民府土知府)聞風歸附;夾在「勐卯弄」與「勐谷」之間的順寧府被「勐卯弄」控制、後劃予「勐谷」節制;今鳳慶縣境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其地設平緬宣慰司;今鳳慶縣境屬平緬宣慰司。

公元1382年,「勐谷」傣族土目俄陶背叛「勐卯弄」(麓川國)歸附明朝、其地分設景東州、順寧州、威遠州等土州;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國)迫於壓力也歸附明朝、其地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同年,景東州、順寧州、威遠州分別升級為土府;今鳳慶縣屬順寧府。

公元1385年,「勐卯弄」為懲罰俄陶的背叛、出兵征討「勐谷」,順寧傣族土目歸附「勐卯弄」;公元1389年,「勐卯弄」派使團與明朝講和,明朝仍置麓川平緬宣慰司、順寧傣族土目仍歸其節制;今鳳慶縣境屬麓川平緬宣慰司。

公元1399年,麓川平緬宣慰使思倫法去世,順寧傣族土目趁機脫離麓川平緬宣慰司,明朝復設順寧府;今鳳慶縣境屬順寧府。

公元1428年,麓川平緬宣慰司脫離明朝、恢復「勐卯弄」(麓川國)向周邊擴張;公元1439年,「勐卯弄」(麓川國)東征兼併順寧府;今鳳慶縣境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傾半國之力「 三征麓川」,「勐卯龍」(麓川國)政權被逼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區(今緬甸克欽邦); 麓川之戰結束後,明朝復設順寧府,大量內地漢族軍民進駐順寧,漢族人口開始與傣族人口不相上下;今鳳慶縣境屬順寧府。

公元1598年,順寧府 改土歸流、知府由世襲傣族土官改為朝廷委派的漢族流官,兼轄大侯御夷州降級改設的雲州(今雲縣)、勐緬長官司(今臨翔區)。

公元1770年,順寧府直轄地置順寧縣。

公元1856年,順寧府回民起兵響應 杜文秀起義,很多傣族村寨被回民武裝燒毀,迫使傣族大規模遷離順寧府。

公元1913年, 民國政府裁府,順寧縣改屬滇西道(後改騰越道)。

公元1929年,民國政府裁道、縣一級行政區由省府派出的行政督察專員管轄,順寧縣先後歸第五區、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管轄。

公元1950年,順寧縣成立人民政府,上屬大理專區。

公元1954年,順寧縣改為鳳慶縣,仍屬大理專區;公元1956年,鳳慶縣由大理專區改屬臨滄專區。

公元1959年,雲縣、鳳慶縣合併為雲鳳縣,幾個月後又各自恢復原建制。

公元2003年,臨滄地區撤銷、地級臨滄市成立,鳳慶縣屬臨滄市。 [1]

行政區劃

鳳慶縣轄8個鎮( 鳳山鎮魯史鎮小灣鎮營盤鎮三岔河鎮勐佑鎮雪山鎮洛黨鎮)、5個鄉( 詩禮鄉、 新華彝族苗族鄉、 大寺鄉、 腰街彝族鄉、 郭大寨彝族白族鄉),183個村民委員會,4個居民委員會,2773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鳳慶縣地處臨滄地區西北部,跨東經99°31′~100°13′、北緯24°13′~25°03′之間,東西最大橫距5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91公里,總面積3335平方公里。東與 巍山縣、 南澗縣相連,東南與 雲縣毗鄰,西南與 永德縣交界,西、西北與 昌寧縣接壤。縣城鳳山鎮居縣境中部,東至雲南省會昆明市580公里,南距臨滄行署駐地123公里。

地貌

鳳慶縣位於 滇西縱谷南部,境內群山連綿,山川相間。由於 瀾滄江及其支流順甸河、 黑惠江、迎春河切割,從北至南形成四大峽谷。西部地勢較緩,呈波浪式向西延伸,形成以營盤為中心的中山丘陵盆地。境內最高點為大雪山 黃竹林,海拔3098米。最低點為孟統河出境處,海拔900米。縣城海拔1578.8米。

境內山脈,屬 怒山、 雲嶺兩大山系。瀾滄江以南屬怒山山系,從南至北分布,主要有大雪山、萬明山、黑龍潭山3支。瀾滄江以北屬雲嶺山系,從西北向東南分布,主要山峰有光山樑子、金堂山、卡馬山頭、池塘梁子、靈寶山、六五山等,連貫 魯史、 詩禮、新華、 永新4個區。

氣候

鳳慶縣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有雨熱同季和乾涼同季的特點,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冬暖夏涼,雨量集中,乾濕分明。年平均氣溫16.5℃。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全縣地表徑流量20.22億立方米,平均年產地下水6.18億立方米。境內地熱豐富,有沸泉2個,中熱泉6個,中溫泉2個,低穩泉3個。瀾滄江從西北入境,由東南出境,穿過縣城北部,過境長度59.4公里。截至2012年12月,境內除 瀾滄江、 黑惠江穿境而過以外,有大小河流168條,水能蘊藏量17.54萬千瓦時,有水利工程9221件,是全國首批100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有水電站35座,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總裝機容量420萬千瓦的小灣水電站在境內建設並於2010年投產發電。

藥材資源

截至2002年,全縣共有動植物藥材110科,201屬,分家種和野生兩大類。其中:野生植物藥材品種有161種,家種藥材品種36種,其中外引品種有16種;動物藥材有47種。在這些動植物藥材資源中,有28種珍稀藥材,列入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動物藥材有10餘種,植物藥材10種。主要珍稀植物藥材有鳳慶雞血藤、 鹿含草、 龍膽草、 紅芽大戟、 滇紫草、 黃芩、 訶子等。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鳳慶縣總人口426943人,其中:鳳山鎮69809人,魯史鎮20354人,小灣鎮28947人,營盤鎮41642人,詩禮鄉24605人,新華鄉26841人,永新鄉9296人,大寺鄉37051人,勐佑鄉36672人,德思里鄉11162人,腰街鄉8535人,洛黨鄉36021人,雪山鄉28535人,三岔河鄉26540人,郭大寨鄉20933人。

最早居住在鳳慶縣的人被稱做濮人,是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繼後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僳族、 拉祜族等相繼入境定居。明清兩代,漢族亦大量遷入。截至2012年7月,全縣有24個民族,人口42.28萬人。

交通

鳳慶作為臨滄的「北大門」,對外交通擁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出口,起到了臨滄地區與滇中、滇西北的橋樑紐帶作用。其中向東南行39公里即到達 雲縣,再通過 214國道向東北可與大理、 楚雄、昆明相連。鳳慶的西南面出口可以通過郭大寨— 永德— 鎮康縣,直抵中緬邊境。從鳳慶的東面可以通過小灣電站直達南澗。從鳳慶的西北向通道來看,其出口有一條,即鳳慶通往保山地區的省道,使鳳慶、保山、 大理形成交通環線,對鳳慶旅遊市場的開拓和旅遊線路的組織非常有利。

經濟概況

綜合

相對於2010年,鳳慶縣2011年實現縣內生產總值52.93億元,增長16.2%,占計劃的146.1%;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99億元,增長56.9%,占計劃的124.7%;實現財政收入6.41億元,增長37.5%,占計劃的115.4%;完成財政支出17.1億元,增長17.8%,占計劃的120.3%;實現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5.14億元,增長21%,占計劃的126.2%;實際利用外資160萬美元,增長37.5%;實現城鎮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4元,增長12.4%,占計劃的100.5%;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562元,增長30.1%,占計劃的114%;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6億元,增長20.1%,占計劃的103.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5.4%;萬元GDP綜合能耗控制在市級下達的指標以內。三次產業比重為32:44:24。

第一產業

2011年,鳳慶縣糧食產量達16.32萬噸,相對於2010年,增長13.9%。「中國核桃基地示範縣」申報工作進展順利,實施中低產林改造8萬畝,改造低產茶園2萬畝,種植烤煙8.5萬畝,新植核桃8萬畝、油茶3萬畝、甘蔗2.8萬畝、桑園7000畝,特色產業基地累計達210萬畝,人均達5畝。相對於2010年,鳳慶縣2011年實現茶葉產量2.17萬噸,增長7.9%;核桃產量3.1萬噸,增長40.6%;交售煙葉23.95萬擔,增長53.5%;畜牧產業穩步發展,實現肉類總產5.74萬噸,增長12.7%;實現水產品產量6886噸。相對於2010年,鳳慶縣2011年全縣農業增加值達17.13億元,增長6.7%

第二產業

2011年鳳慶縣累計完成工業投資8.13億元,相比上年增長74.7%,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7.88億元,增長54.9%,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8.1%。

2011年,水泥、酒精、食糖、精製茶、發電量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銷良好,實現增量增效目標,規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9.55億元,相對於2010年,增長17.3%。二產在三次產業的比重首次超過一產,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轉變。

第三產業

2011年,鳳慶縣累計實施項目910個,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達152個。「兩通」工程通過市級驗收,老街河橋、楊柳河橋交付使用,111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全面開工。郭大寨水庫如期進場,頭道河水庫按時開工並完成投資1500萬元,43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設計,開工建設17座,完工10座。迎春河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啟動。52件人飲安全工程加快實施。累計建成洛黨墩子山茶園高效節水灌溉等「五小」水利工程1790件。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加快實施。完成「一池三改」2000戶,建成沼氣池4299口。[2]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鳳慶縣自「九五」以來,抓住實施「兩基」、「貧四」、「貧義」、「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等項目的機遇,狠抓校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共投入資金10236.5萬元。至2003年9月,全縣中小學校舍建築面積達41.64萬平方米,其中框架結構5.94萬平方米,磚混結構11.11萬平方米,中學理科、完小自然教學儀器配備達標率為100%和90%,15個鄉鎮已通過「 普及實驗教學」地級驗收。建成7個計算機教室,5個語言教室,4個多媒體教室,2個課件製作室,1個電子閱覽室,9個現代遠程衛星教育網點。鳳城完小被列為國家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鳳慶縣第一中學於2002年順利邁入省一級完整中學行列。

醫療事業

2011年2月,縣鄉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提級改造工程驗收,建成村衛生室25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85%,實現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人口和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工作深入開展,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文化事業

截至2012年2月,鳳慶縣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有序推進,文昌宮主體建設基本完成,新華、腰街等7個鄉鎮文化站建設全面完成,建成村級文體活動廣場6個。

社會保障

截至2012年2月,鳳慶縣落實「 貸免扶補」政策,發放貼息貸款1235萬元,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穩步開展,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完成,參保23.49萬人,參保率達84.84%,60周歲以上參保人員養老金髮放率為100%。累計建成 保障性住房1648套8萬平方米,配租入住746戶,1.2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名優特產

茶葉

鳳慶縣種茶、制茶歷史悠久,境內有樹齡長達3200多年的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樹,有民國以前栽培的2萬多畝古茶園和3萬多畝野生古茶樹。1939年,茶葉專家馮紹裘先生到鳳慶創建了順寧茶廠(現滇紅集團公司),其生產的滇紅茶享譽海內外,曾作為國禮贈予英國女王、斯里蘭卡總統和總理等外國政要。截至2012年7月,全縣共有茶園30萬畝,年產量達2.5萬噸,有38萬茶農,有茶葉精製加工企業35戶,精製茶加工能力達3萬噸。

核桃

鳳慶縣有500多年的核桃種植歷史,泡核桃素以果大、皮薄、肉厚、仁白、味香的優良品質著稱。截至2012年7月,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144萬畝,覆蓋全縣所有鄉鎮,核桃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風景名勝

萬祥寺

萬祥寺,現稱東山寺,位於縣城東半公里。土府勐效忠建於 嘉靖年間,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僧人廣照重修,清光緒五年(1879年)僧人真檀重建大殿、兩廂、大門,以後歷年紳士捐資補修並添建戲樓、客廳、北花園等。江寧人楊振讚頌該寺,曰:「策馬東山路,陰陰見樹林,僧來知寺近,橋回識泉深。飛閣鳴山雨,清煙盪遠嶺,對茲清萬慮,原酒托狂吟」。50年代後該寺被改作糧倉,1984年落實宗教產房後歸還宗教,1985年鳳慶道教協會在此成立,恢復宗教活動,現今寺院不斷集資,並擴大和修繕了寺院,現為鳳慶道教活動的中心場所。

鳳山烈士陵園

鳳山烈士陵園,在縣城西鳳山,海拔1750米,占地5184.24平方米。1955年由中共鳳慶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並報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廳批准修建,築有烈士墓16家,方形烈士紀念塔1座,塔碑刻有在征糧剿匪中英勇犧牲的46位烈士英名。1982年,縣人民政府撥專款整修,成為風景幽美的園林地。

蓮淨庵

蓮淨庵又稱新寺,位於城南先生邑,清康熙年間修建,咸豐七年(1857年)毀於戰亂,光緒十五年(1889年)僧人隆雲重修。50年代後停止宗教活動,1983年縣人民政府批准蓮淨庵為全縣佛教開放寺院,並在此建立了佛教協會。

玉龍池和黑龍潭

玉龍池和 黑龍潭坐落在小灣鎮與鳳山鎮交界的山頂上,海拔分別在2400米—2860米以上,距小灣新鎮10公里左右,現屬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

玉龍池原屬自然水池,傳說這裡居住着一條小白龍,逢到天旱便行雨吐水流往阿早山、石頭寨、蕨草壩、阿古村等地灌溉農田。70年代初,為發展水利事業,將此池修建為一個能溶水120多萬方的小型水庫。

慶甸遺址與勐氏石城

勐氏石城為勐氏部落城堡遺址,位於新華鄉牛塵山中部,當地人稱「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以石築成,故名石城。遺址坐南向北,東面懸岩峭壁,西北為松林陡坡,僅南向有一公里多長的山樑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飲用。勐氏城東、北、西三面以騰索塔木排,上壘石頭如遇敵來犯,就砍斷騰索,滾木檑石傾瀉而下,守兵僅扼南面,易守難攻,是當時部落所建的重點城壘之一。

地方榮譽

2004年,鳳慶縣率先推出的核桃種植「五個一」標準,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列為高優泡核桃統一種植標準。

2004年12月,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核桃之鄉」稱號。

2007年至2010年,鳳慶縣連續4年被評為省級農田水利建設先進單位。

2011年,鳳慶縣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項目通過驗收,榮獲「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稱號。

2012年4月,「鳳牌」滇紅被國家商務部評為「中華老字號」。

2018年5月,第十五屆(2018)中外避暑旅遊目的地排名」發布,鳳慶縣在2018中國避暑休閒百佳縣榜中排第60名。[1]

歷史文化

鳳慶是滇西南文化重鎮。設府置縣600多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明萬曆元年,即創建「聚書樓」,繼而建學宮、設書院,清初,義學、私塾遍布城鄉。深厚的文化底蘊,養育了民國時期討袁護國名將趙又新、著名翻譯家羅稷南等一批優秀人才。縣內名勝古蹟眾多,有滇西南保存最完整的文廟群,有建於明萬曆年間的文明坊,建於乾隆年間的石洞寺,建於光緒14年的紅龜山文筆塔。

著名人物

龔彝

龔彝,字和梅,生於明末,死於康熙元年(1662年),祖籍山東,先祖於明洪武年間遷徙入滇,世居順寧犀牛石佛地。

龔彝年青時好讀書,於當時縣境蜢蹼岩半山腰鑿石建樓攻讀。明天啟(1624年)中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中進士。崇禎年間為南京兵部員外郎。1646年,桂王朱由榔建立永曆王朝,加封龔彝為兵部侍郎,後轉戶部尚書。

趙又新

趙又新,原名復祥,字鳳喈後改為又新。清光緒七年(1881年12月1日)生。先世從南京隨軍入滇,落籍順寧魯史鎮。復祥年幼聰明好學,拜鳳山書院掌院居人張尚志(號香亭)為師,深得張先生教誨,考中諸生。光緒三十年(1904年),被選送日本留學,先入「振武學堂」,後入「士官學校」步兵科。留日期間,多次晉謁孫中山先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同盟會」,後轉入國民黨。

民國九年(1920年),由於軍內叛變,與軍閥裡應外合,攻入軍部,靖國軍失利,10月8日,瀘州失守,又新中彈殉國,時年39歲,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諡號「武烈」。

馮紹裘

馮紹裘,字艷群, 湖南衡陽人,河北保定農業專科學校畢業,滇紅茶創始人,鳳慶茶廠首任廠長。

1981年,《中國茶葉》發表馮紹裘撰寫的《「滇紅」史略》。1987年因病去世,享年87歲。他創製的「滇紅」已成為祖國茶史上一朵燦爛的名茶之花。

相關視頻

雲南省鳳慶縣姚青春遊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