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減柱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減柱造是古代木構建築中,減少部分內柱的做法。

如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面闊七間,長為34米;進深四間,長為17.66米;單檐懸山頂。殿內設有一圈內柱,後部設有「扇面牆」。這些做法,在明、清建築中已不使用。大概是因為移動柱子所形成的大跨度內額和不規則的梁架,往往在結構上不夠安全和帶來施工上的麻煩。

基本介紹

古代建築柱網平面中減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出現於11世紀後,遼金時廟宇建築常用此種做法,可使室內空間寬敞,明以後少用。紫禁城內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等尚保留此種做法。

比較明顯的實例建築為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1],殿建立確實年代無可考校注,揆之形制,似屬宋初。其平面廣七間,深四間。因內柱之減少,增加內額之淨跨,而產生特殊之構架,為此殿之最大特徵。內柱計兩列,均僅二柱。前一列二柱將殿內長度分為中段三間,左右段各二間之距離。後一列二柱則僅立於當心間平柱地位,左右則各為三間之長距離,蓋減少內柱,可以增大內部無阻礙物之淨面積也。此長達三間(約十三米)之淨跨上,須施長內額以承梁架兩縫。但因額力不足,於是工師於內額之下約一米處更施類似由額之輔額一道。主額與輔額之間以枋、短柱、合?、斜柱等聯絡,型戰略似近代TRUSS 之構架,至為特殊。在設計及功用上雖不能稱為成功之作,然在現存實物中,僅此一孤例校注,亦可貴也,殿懸山造,宋代實物中所不常見。檐下斗拱,除正面出跳外,並出四十五度之斜拱。

另附

減柱造、移柱法均為元人倡導,大量事實證明,這種方法並不可靠。很多建築均因減柱或移柱使結構體系搖搖欲墜[2]。這種不科學的方法之所以被廣泛使用,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元代的蒙古人驃悍驍勇,攻城掠地戰無不勝,他們對戰利品也決不手軟,不是將建築整體搬運便是付之一炬。因此戰後的重建使木材匱缺也就在情理之中。木材的缺乏也使元人對建築「精減機構」,這就是「減柱造」的成因。

視頻

減柱造 相關視頻

山西古建瑰寶——佛光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