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湯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凌湯圓》,川劇《凌湯圓》高腔現代戲大幕。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川劇分小生,鬚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
劇目介紹
劉德益、塗年智編劇
解放前,山城重慶一個賣湯圓的小商販,靠賒賣「水漬貨」發了「國難財」。他由一個受人欺凌、寄人籬下的小生意人,一躍而成為擁有數十處店鋪、大批房地產的百萬富翁。在發財道路上,他利用爾虞我詐的手段,乘人之危,大發其財;不意在他成了百萬富翁後,社會上的惡勢力勾結一起,利用修電影院塌方的事故,弄得他傾家蕩產,一貧如洗。
重慶市川劇院二團首演。1984年參加四川省振興川劇第二屆匯演,獲演出獎、舞美獎、劇本獎、導演獎、表演獎。已改編為電視連續劇。
全劇共7場。
劇本載《重慶新作》創刊號,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藏油印本。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凌湯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