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凌雲渡》,川劇《凌雲渡》又名《青蛇大報仇》、《收紅蛇》、《後雷峰》。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劇目介紹
高腔、彈戲傳統戲大幕
白蛇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青蛇亦被鎖於佛祖台下七寶池中。盂蘭會上,青蛇扭斷鐵鏈下凡,聚集眾水族為白蛇報仇。青蛇先後獲得觀音的淨水瓶和文殊的天罡珠、普賢的傳佛心印和天仙珠囊袋等寶物,並收紅蛇為徒,一同殺上西天,在凌雲渡打敗諸仙神佛,直奔如來蓮台。如來念青蛇為主報仇,恩義可嘉,將其收伏後置於白蓮池中洗盡妖氣,並將白蛇從塔下釋放。
全劇共8場。
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藏古臥龍橋泉記印行《川劇刻本》第43集、46集、49集,古臥龍橋批發處《川劇刻本》第24集、50集,《川劇抄本匯集》37集、75集、122集及羅日新藏老抄本。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凌雲渡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