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寫在菜油燈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寫在菜油燈下》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考慮到在歷史上的地位,和那簡練、有力、極盡了曲折變化之能事的文體,我感覺着魯迅有點像「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但魯迅的革命精神,他對於民族的貢獻和今後的影響,似乎是過之而無不及。

魯迅生長在民族最苦厄的時代,他吐出了民族在受着極端壓抑下的沉痛的呼聲。內在的重重陳腐,外來的不斷侵凌,毫不容情地壓抑着我們,有時幾乎快要使我們窒氣。但我們就在那樣的態度之下,頃刻也不曾停止過反抗的呼聲。這呼聲像在千岩萬壑中沖迸着的流泉,蜿蜒,洄冱,激盪,停蓄,有時在深處潛行,有時忽然暴怒成銀河倒瀉的瀑布。

這呼聲,尤其是近二十年來的,通被錄音下來了,便在魯迅的全部著述裡面。

民族的境遇根本不平,代表民族呼聲的文字自然不能求其平暢。

民族的境遇根本暗淡,反映民族生活的文字自然不能求其鮮麗。

汪洋萬頃的感覺,惠風和暢的感覺,在魯迅的文字中罕有。這與其說是魯迅的性格使然,寧是時代的性格使然。

許多對於魯迅的惡評:「褊狹」,「偏私」,「刻薄」,「世故」……事實上,都是有意無意的誣衊。

我不曾和魯迅見過面,他的生活、性情、思想,不曾有過直接的接觸。——這在我是莫大的遺憾。

但以魯迅的學識、經驗、名望,假如他真是「世故」,或多少「世故」得一點,他決不會那樣疾惡如仇,盡力以他的標槍匕首向社會惡魔投擲。

假如要代表社會惡魔來說話,那魯迅誠不免是「褊狹」,「偏私」,「刻薄」。這在魯迅正是光榮。

我曾經對於罵魯迅的人,替魯迅說過這樣的幾句話:

「同一樣是罵人,而魯迅之所以受青年愛戴者,是因為他所罵的對象,既成的社會惡魔,為無染的青年所未具有。魯迅之罵是出於愛,他是愛後一代人,怕他們沾染了積習,故不惜嘔盡心血,替青年們作指路的工夫,說這兒有條蛇,那兒有隻虎,這兒有個坎,那兒有個坎,然而也並不是叫他們一味迴避,而是鼓勵他們把那蛇虎驅掉,把那坎陷填平。」

這幾句話,我不敢說果能道着魯迅的心事,但在我是毫無溢美、毫無阿好的直感。

魯迅在時,使一部分人「有所恃而不恐」,使另一部分人「有所憚而不為」的,現在魯迅已經離開我們四年了。

蛇虎呢?依然出沒。坎陷呢?依然縱橫。

剩給我們的是:加緊驅逐和填平的工作。

魯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將來總有魯迅的海。

魯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恆寒,但將來總有魯迅的春。

1940年6月[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