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兵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姜太公奇門遁甲論戰術原圖鏈接來自 族譜網 的圖片

兵道選自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六韜》卷一《文韜》。

《六韜》分別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標題,各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萬字。《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1]

本篇首先闡明應根據萬物生長的規律來治理民眾。接着論述了在天下動盪時,應採取「發之以其陰,會之以其陽」的策略,這樣就會「天下和之」,奪取天下。

本篇論述了用兵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主要闡明了以下幾點:一是強調「凡兵之道,莫過於一」,就是用兵要集中兵力,集中指揮,行動一致。部隊的行動如能達到「一」的要求,就能「獨往獨來」,達到「階於道,幾於神」的境界。二是「存」和「亡」、「樂」和「殃」雖然是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又互相轉化。因此,應存時慮亡,樂時慮殃,靈活用兵,促使形勢向有利於己的方面轉化。三是在兩軍相遇、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要取得勝利,必須示形動敵,欺騙敵人,聲東擊西。四是兵貴神速,擊敵不意,即「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於道,幾於神』。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成之在於君。故聖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樂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於慮亡;樂者非樂,在於慮殃。今王已慮其源,豈憂其流乎!」 

武王曰:「兩軍相遇,彼不可來,此不可往,各設固備,未敢先發,我欲襲之,不得其利,為之奈何?」 

太公曰:「外亂而內整,示飢而實飽,內精而外鈍,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欲其西,襲其東。」 

武王曰:「敵知我情,通我謀,為之奈何?」太公曰:「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用兵的原則是什麼?」

太公回答道:「一般用兵的原則,沒有比指揮上的高度統一更重要的了。指揮統一,軍隊就能獨往獨來,所向無敵。」黃帝說:『統一指揮基本上符合用兵的規律,幾乎可以達到神妙莫測的用兵境界。』運用統一指揮這一原則,關鍵在於把握時機;顯示這一原則,關鍵在於利用態勢;成功地利用這一原則,關鍵在於君主。所以古代聖王稱戰爭為兇器,只有在不得已時才使用它。現在商王只知道他的國家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國家已面臨危亡;只知道縱情享錠,而不知道他已面臨禍殃。國家能否長存,不在於眼下是否存在,而在於能否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樂,不在於眼前是否享樂,而在於能否做到樂不忘憂。現在您已思慮到安危存亡的根本問題,至於其他枝節問題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

武王問道:「兩軍相遇,敵人不能來進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敵人。雙方都設置堅固的守備,誰都不敢率先發起攻擊,我想襲擊他,又沒有有利的條件,應該怎麼辦呢?」

太公回答說:「要外表佯裝混亂,而內部實際嚴整;外表偽裝缺糧,而實際儲備充足;實際戰鬥力強大,而裝做戰鬥力衰弱。使軍隊或合或離,或聚或散,裝作沒有節制紀律以迷惑敵人。隱匿自己的計謀,保守自己的意圖,加高鞏固壁壘。埋伏精銳,隱蔽肅靜,無形無聲,使敵人無從知道我方的兵力部署。想要從西邊發起攻擊,則先從東邊進行佯攻。」

武王問道:「如果敵人已經知道我軍情況,了解了我方計謀,那該怎麼辦?」

太公答說:「作戰取勝的方法,在於周密地察明敵情,抓住有利的[戰機]],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給予迅猛的打擊。」

軍事思想

《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戰爭觀、軍隊建設、戰略戰術等有關軍事的許多方面,其中又以戰略和戰術的論述最為精彩,它的權謀家思想也很突出。

《六韜》的軍事思想比較複雜,差不多先秦各家的軍事思想在書中都有反映。書中最突出的是陰謀權術思想。《六韜》一開頭就說:"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人食其祿,乃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文師》)這就是說,國君統治百姓,就要像漁人釣魚,以釣餌來誘使人們上鈎,聽從驅使。權謀可以表現在多方面:第一,"予之為取"。就是欲將取之,必先與之。《文師》說:"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2]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視頻

兵道 相關視頻

六韜
六韜兵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