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向應紀念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關向應紀念館關向應故居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後經多次改擴建,現展館是2007年9月10日為紀念關向應同志誕辰105周年正式開館的。關向應紀念館為省級重點文件保護單位,占地3300平方米,包括關向應故居、主展館、延安窯洞、紅三軍指揮所、滿族風情四合院、關向應衣冠冢、兵器展示區、東方紅組雕《紅軍頌》[1]等。「關向應同志故居」是由彭真同志題寫的;紀念館內通過珍貴的歷史照片、資料和77件實物詳細地介紹了關向應同志革命的一生。

基本介紹

關向應紀念館建於1986年,位於關向應同志的故居——大連市金州區向應鎮關家村,館內共展出珍貴圖片239幅,複製文物62件,記述了關向應同志革命的一生。2006年4月進行擴建,新建館占地面積47433平方米,展館面積3448平方米,新建紅三軍指揮所、延安窯洞、關向應銅像等工程,維修和擴建關向應故居和私塾。目前,關向應紀念館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參觀者和遊客來此接受教育。

關向應紀念館總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紀念館區包括關向應紀念館、關向應故居、延安窯洞、紅三軍指揮所、關向應雕像、滿族風情院、辦公區7個部分。新館室內展區以關向應同志的一生經歷為主題,設立4個展廳。通過實物陳列、照片展示和場景模擬等形式,將關向應同志的光輝革命歷程生動地再現出來。

多年來,關向應紀念館為了實現政治工程——「瞻仰一次聖地,淨化一次靈魂」;文化工程——「挖掘一種內涵,鑄就一種精神」;經濟工程——「開發一方紅土,致富一方人民」三位一體的功能,不斷完善設施、豐富內容,不斷提升了影響力和感染力。特別是在新館建設中,充分運用了現代科技發展提供的新技術、新手段,積極拓展陳列內容,創新展示手段,在形式設計、實物製作、展品布置等各個環節加強研究,充分借鑑國內外先進的陳列方式,運用實物、圖片、模型等多種表現形式和聲、光、電等多種科技手段,做到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在內容上,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大力弘揚關向應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質,突出宣傳了關向應同志不論在白區還是在蘇區,不論在長征路上還是在抗日疆場,都表現出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堅強的黨性原則,清醒的政治頭腦,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卓越的政治工作才能,紮實的工作作風;為人光明磊落,善於批評與自我批評;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熱愛人民,與士兵心連心;意志堅定,頑強戰鬥到生命最後一息。

展廳展館

第一部分為關向應故居,是一座三間石砌低矮的茅草房,1902年9月10日關向應在此出生,這裡有他少年時代親手栽種的大槐樹和一家世代傳用的老石磨。西屋土坑上放一小坑桌,桌上放一盞油燈,是關向應同志少年生活學習住屋。東屋是關向應同志父母居室。院內東窗前為磨麵的石磨。故居四周用石砌圍牆,南門樓外東側有關向應同志父親栽的中國槐樹。故居後面,是新建關向應同志革命踐陳列館,館前樹立關向應半身銅像。

第二部分為關向應紀念館[2],院中有關向應半身塑像。塑像後是一排整齊的展覽大廳,分三個展室十個部分,用大量實物和珍貴的照片較翔實地介紹了關向應同志革命的一生。

第三部分為錄像廳,向參觀人員播放「關向應的生平事跡」、「追悼會錄像」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該館錄像帶等。

紀念館主展館陳列展出了許多珍貴的實物、圖片和各類資料,配合聲、光和電等多種科技手段,按照「從滿族農家走出的革命青年」、「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開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帶領紅二方面軍勝利完成長征」、「創建晉綏抗日根據地」、「鞠躬盡瘁、光輝永存」六個部分,形象生動地再現了關向應同志光輝的一生。

在紀念館景區裡面還有一個滿族風情園,獨立的典型四合院,通過對部分滿族生活場景的恢復,向觀眾展示本地區滿族人民的風俗習慣。

景區裡面還有一個仿建的延安窯洞,這個延安窯洞的由來就是當時關向應從冀中回到晉西北時,關向應檢查發現患了肺病。毛主席要他回延安治療,這裡就是當時它養病的地方。

視頻

關向應紀念館 相關視頻

關向應紀念館
參觀金州關向應紀念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