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詠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詠樓位於中國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八詠路,座落於高聳的石砌台基上,坐北朝南,面臨婺江,1981年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八詠樓原名玄暢樓,又稱元暢樓,始建於南齊隆昌元年(494年),為當時東陽郡太守沈約建造。沈約共為玄暢樓寫了八首詩,合稱《八詠詩》。從唐代起改玄暢樓為八詠樓。南宋詞人李清照避居金華時,曾寫下《題八詠樓》詩:「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1]」現存八詠樓為清嘉慶年間重建,1984年曾大修,近幾年又經過數次修葺。艾青曾親筆題寫"八詠樓"三字。樓旁有朱大典殉明洞。

簡介

八詠樓原名玄暢樓,後改名元暢樓。位於金華市城區東南隅,坐北朝南,面臨婺江,樓高數丈,屹立於石砌台基上,有石級百餘。 

登樓遠眺,藍天萬里,白雲朵朵,南山連屏,雙溪蜿蜒,盡收眼底。現存建築共四進。第一進為主體建築,重檐樓閣,歇山屋頂,翼角起翹,石砌台基。此樓系南朝齊隆昌元年(494年),東陽郡太守、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沈約建造。竣工後沈約曾多次登樓賦詩,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有一首《登元暢樓》云:「危峰帶北阜,高頂出南岑。中有凌風謝,回望川之陰。岸險每增減,湍平互淺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臨。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心。落暉映長浦,煥景燭中潯。雲生嶺作黑,日下溪半陰。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並在此基礎上又增寫了八首詩歌,稱為《八詠》詩,是當時文壇上的長篇傑作,傳為絕唱,故從唐代起,遂以詩名改元暢樓為八詠樓。北宋至道年間定今名。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擴建,將沈約的八詠詩勒於石碑。元皇慶年間(1312年一1313年)樓毀於火,碑亦不存。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造寶婪觀,八詠樓廢址建玉皇閣,後玉皇閣毀。萬曆年間(1573年一1620年)重建八詠樓。現存八詠樓為清嘉慶年間(1796年一1820年)重建,1984年大修。

自創建

1500多年中,不僅與歷代文人名士結下了親緣,也與英雄人物有着密切關係。唐代的嚴維,宋代的李清照、呂祖謙謝翱,元代的趙盂頒等詩人、書法家都曾慕名前來登臨題詠,留下不少繪景梯憐的詩文名篇[2]。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重要將領胡大海、明代抗日英雄戚繼光、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等,都曾登上八詠樓檢閱他們的部隊。還有明末兵部尚書朱大典,率兵與清軍激戰中,壯烈地犧牲在八詠樓,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跡。周恩來同志1939年到金華視察時,也曾在八詠樓下的八詠灘頭召開過近千人的群眾大會,慷慨激昂地宣傳團結抗戰的方針。

視頻

八詠樓 相關視頻

千古風流八詠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