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生物學 (學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免疫生物學(學科)用生物學規律解釋免疫現象的學科。免疫系統的種系發育和個體發育是免疫生物學的主要課題。現代免疫學發展初期,以P.埃爾利希(1854~1915)為首的體液免疫學派強調免疫是單純的化學現象;以I.I.梅契尼科夫(1845~1916)為首的細胞免疫學派則認為體內的白細胞和肝、脾組織中的吞噬細胞具有吞噬細菌和異物的能力,而細胞吞噬力的大小可以代表整個機體的免疫強度。
中文名免疫生物學
作 者(美國)(CharlesA.Janeway)詹韋等出版
社 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 2008定價:88.00 元
開 本 16ISBN9787030180308
內容簡介
immunobiology (a broad branch of biomedical science that covers study of all aspects of the immune system in all organisms) 兩派都只把免疫局限於抗傳染,而沒有用生物學的普遍規律解釋免疫現象。自從J.J.T.歐文(1945)發現天然免疫耐受性,P.B.梅達沃(1953)誘導出人工免疫耐受性和F.M.伯內特(1957)提出克隆選擇學說以後,才使免疫學脫出單純抗傳染的概念。60年代前後確定了免疫器官如法氏囊和胸腺的功能,為免疫生物學的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免疫系統的種系發育和個體發育是免疫生物學的主要研究課題。一切生物都有識別自己和排除非己以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活動的能力。從種系發育來看,無脊椎動物的免疫能力只表現在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和炎症過程;脊椎動物則開始出現胸腺和淋巴樣組織,產生免疫球蛋白(Ig),主要為IgM。兩棲類產生IgM 和IgG。鳥類出現明確的體液免疫中樞器官——法氏囊。哺乳類出現明顯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在人類的個體發育中,先有細胞免疫,後有體液免疫。人體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胚肝、脾臟、淋巴結等。免疫生物學還研究免疫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免疫調節等。
免疫系統的組織學
主要的免疫系統包括胸腺、脾臟、骨髓、淋巴管、淋巴節和二次淋巴組織(如扁桃腺或是增殖腺)、皮膚。在免疫系統在組織學的檢查上,主要的器官、胸腺以及脾臟只能在死後解剖上得以了解,但是類似淋巴結或是二次淋巴組織可以在存活的狀態下經由外科手術來得以認識。免疫系統上許多組成分子多半以細胞的形式在身體的各器官、組織中運行。
古典免疫學
古人發現一個人如果得了某種傳染病,可以長期或終身不再得這種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較輕微而不致死亡。人們從中得到啟發,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1],即是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種這有毒的致病物質,使人體對這些疾病產生特殊的抵抗力,這種思想包含有近代醫學的免疫萌芽了。
在「以毒攻毒」思想指導下,中國也在尋找預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郭子章《博集稀痘方》(1557年)、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用(白)水牛虱和粉作餅或燒灰存性和粥飯服下,以預防天花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尚未得到實際效果,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思想下,正在尋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多方面的臨床實驗,終於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牛痘接種法。
參考文獻
- ↑ 以毒攻毒——免疫思想的由來,醫學教育網,2008-10-29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