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兄友弟恭(張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兄友弟恭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兄友弟恭》中國當代作家張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兄友弟恭

平陰縣城東邊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家族,這個家族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有權、有勢、有財富,而是因為「兄友弟恭」。這個家族現在已發展到3輩58口人,7個大家庭,20個小家庭,至今仍然團結友愛、勤奮向上、奮發圖強,全都是因為大哥做了表率。

父親死的早,母親是家庭婦女。妹妹弟弟年幼無知,兄弟姐妹7人,全靠大哥操心過日子。可以說沒有大哥就沒有這個家庭的今天。大哥在改革開放初期搞運輸掙了錢以後,先後在官莊村南山口蓋起了3處宅院,給三個弟弟娶了媳婦。在這期間,先後打發三個妹妹結婚出嫁。弟弟妹妹都完事以後,他才給自己蓋了一處宅院。到了40多歲大哥才娶上媳婦。俗話說得好「老嫂比母,長兄為父」。大哥是最好的榜樣。大哥對家庭的貢獻,在兄弟姐妹中,甚至在逯氏大家族、莊鄉鄰居中也是有口皆碑、予以公認的。

相傳祖上振字輩從河西買了一船黃豆發了財,回來後振興逯家油坊,從此逯家就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家庭歲月如日中天,興旺發達。為擴大經營,相繼在大留、欒灣重要集鎮開起了糧油店。二伯父逯(諱)庚午,早年參加革命做地下工作,1942年冬天在日本鬼子、日偽特務的嚴密監視下,利用欒灣糧油店為八路軍掩護下5萬斤軍糧。逯家油坊傳至庚字輩,因社會變革,被迫停業。到了承字輩,也就是改革開放初期,傳統的小型油坊已落後于越來越高的機械化時代。可大哥及時轉向,上濟南運煤,上河西拉沙,搞運輸使逯家油坊又迎來了一個奼紫嫣紅的春天。隔了一代人,逯家油坊又到了鼎盛時期。這期間,堂字輩的聖堂、仙堂、孟堂、泰堂、忠堂、艷艷、秀秀、慧慧、陽陽(閨女的孩子:路飛、路霞、張甜、張拓、陳彪)先後來到了人間。現在14個孩子都已結婚成家,14個小家庭28個孩子(算上兒媳婦和閨女女婿)中最低學歷中專,最高學歷博士。科研、行政、教育、衛生(大夫、護士長、化驗師)、導遊、代購、銷售、企業、美容、食品(加工銷售)等很多行業都有人,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名門望族。

大哥到了晚年,基本上就喪失了勞動能力,全靠腦子活,人緣好,做中介,搞工程預算等掙錢維持生活。這個時候,兄弟姐妹6個家庭每年都給他送錢送糧,幫助他、接濟他。後來大哥生病住進了濟南第五人民醫院,既花錢又得讓人伺候,7個家庭全都緊張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竭盡全力為大哥治病。大姐來往於濟南和平陰之間,籌措錢物給大哥治病。二弟、三弟停下搞運輸的掙錢的活,帶着自己的錢輪流在濟南醫院裡伺候大哥。大姐去了,看着三弟出去了,她跟出來,發現三弟一把鼻涕一把淚的不好受。她問三弟什麼事,三弟說,猛格丁的不抽煙了難受。大姐問他為什麼不抽煙了。他說,咱哥哥這病,還不知道什麼候好,我戒煙戒酒,省下錢來給咱哥治病,打持久戰。五弟在家種着大哥的地,為大哥交着公糧和集資提留;伺候着老母親;照顧着4個家庭,幫着嫂子們看家種地;替大哥當着生產組長。總之,兄妹7個,7個家庭全都為搶救大哥做出了貢獻。2011年,66歲的大哥終於油盡燈枯,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姐弟7人7個家庭齊心協力發送了他。大哥的兒子孟堂在濟南沒有房子不能結婚,大家湊錢給他買了房子,讓他在濟南定居下來,結婚生子。孟堂媳婦生孩子時,各家都送給他錢,以慰大哥在天之靈。

大哥去世以後,大姐由這個大家庭的二號人物升為一號人物——大家的精神領袖。她時刻牽掛着7個家庭,大事小事都操心。母親養老住院,二弟買房子,二弟打官司,二弟生病住院,玉民住院,三弟住院,孟堂買樓,忠堂買樓,張甜買樓以及孩子們婚姻、生兒育女等等一切事物,她都積極操心、下力、支持、籌措資金。二弟去世以後,三弟、五弟掛着他二嫂生活困難,每年都讓孩子給他二嫂送錢送物。2016年9月,二弟的孩子忠堂西安交大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沒錢買樓無法結婚,除大哥、二弟以外的五個家庭一夜之間籌集20多萬現金,為忠堂買樓交足首付。五弟大事從來不糊塗,那時候他的兩個孩子剛參加工作,手裡真有錢嗎?可他連借加貸,帶頭拿了5萬元現金。現在外甥何正澍患病住院,五弟又帶頭拿了5萬元現金。姐弟7人7個大家庭再加大姐張羅的親戚朋友,幾天時間籌措現金30多萬元現金,以確保住院花費,竭盡全力搶救何正澍。

在物慾橫流,一切向錢看,親父子娘們因為利益分配不公,打架嘹聲,甚至告上法庭的今天,還有一個這麼團結、友好、親密、無私、奉獻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到了關鍵時刻,誰也不幸災樂禍,誰也不袖手旁觀,全都伸出援助之手。能幫兩把,絕不幫一把,能幫一把,絕不幫半把。誠心誠意,竭盡全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一個小家庭有難,七個大家庭20個小家庭都支援,這是逯家油坊的光榮傳統。這個光榮傳統的根源來自「兄友弟恭」。

這正是:

兄友弟恭好傳統

宜其家人成鐵桶。

先人九泉應欣慰,

手足情長不老松![1]

作者簡介

張強,平陰縣安城鎮退休教師,中共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