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傅家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傅家謨(1933年05月-2015年06月11日),出生於上海,籍貫湖南沅江,有機地球化學與沉積學家、中國有機地球化學學科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6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在地球化學研究所負責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先進的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室。與人合作總結出十項有效的找油有機地球化學指標。主編有《有機地球化學》。曾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上海大學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傅家謨在廣泛進行中國東部和大陸架油氣遠景評價的研究中,提出碳酸鹽岩有機質演化與成油機理、膏鹽相沉積早期成油、未成熟原油、煤成烴等,豐富了石油成因的理論。

人物生平

傅家謨 ,1933年,傅家謨出生在上海,原籍湖南沅江,在上海度過一段苦難的少年時代。傅家謨從小因父親工作經常變動,學生時代亦隨之更換地方,調換學校,而且從小學開始就寄宿學校,過集體生活,有機會遇到許多良師益友,受益匪淺。

初中二、三年級時,就讀於上海市大場附近的一所中學——顧村初級中學。解放前夕,上海反飢餓、反內戰遊行不斷,一些進步的文化人士為了逃避國民黨的迫害,來到這所上海邊遠郊區很不起眼的中學。因此,學校擁有一批有志向、有學識的優秀青年教師,包括語文、數學、美術等專業的人才。記得有位美術教師就是在魯迅先生晚年倡導、培養下成長起來的青年木刻家,來校邊教書邊創作,還舉辦過一次小型木刻展覽。

1949年底,上海解放了,正值傅家謨步入高中二年級時,父親因患胃病兩次住院開刀。當時胃病開刀是大手術,危險性較大。一旦失去父親,家裡只剩下他與妹妹兩人,家境不堪設想,他很害怕。為了預防萬一,傅家謨高二轉考進當時上海的一所夜中,希望熟悉點社會,學點本事。這所夜中附屬在滬西中學內,每晚7時余上課,深夜12時才放學。夜中師資不算太強,但老師教學都很認真、努力。尤其不易的是在這所學校里讓傅家謨結識了一批家境貧寒的學長。他們白天謀職(紡織工、蹬三輪車、擦皮鞋、菜市場賣菜打雜等),晚上讀夜校。由於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大家都很珍惜、很自覺、很勤奮。在學長們的影響下,自然亦學會了如何珍惜光陰、刻苦學習、立志奮爭。 記得當時同學中也有二三位和傅家謨家境類似,大家就自動組織學習,充分利用白天時間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後,自提更高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為找工作作準備。例如他們愛好數學,就用更多時間去查各類參考書,趕做習題。同時都喜愛文學,就經常到市里或區裡的圖書館,有計劃地選讀世界文豪泰斗的名着,或者按照俄國文學提綱,從最早的《伊戈爾王子》開始,一本一本地系統精讀,做好筆記,認真討論。總之,身處逆境的傅家謨,貧困艱辛並沒有使他徘徊、消沉,相反,磨鍊了他堅強的意志,教會他奮力抗爭,注重實在的人生。

  • 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57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師從葉連俊院士。傅家謨的碩士論文研究區地處鄂西山區,群巒疊嶂,岩峭谷深,條件艱險,傅家謨硬是帶着一位民工翻山越嶺跑野外、採集標本、觀察各種地質現象並測數據,勤勘察,每天早出晚歸,不辭辛勞;回所後一項一項實驗都親自動手測定,論文編寫也努力按老師的指導去做,一絲不苟,決不馬虎。
  • 196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
  • 1966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室(現為國家重點實驗室)。1966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與沉積學研究室主任。
  • 1985年,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地球化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
  • 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
  • 1989年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93年組建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重點開展環境中毒害有機化合物,如持久性有機傳染物(POPs)和內分泌干擾化合物(Eds)的生物地球化學與調控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大氣、水、沉積物/土壤和生物中毒害有機物的檢測技術與含量分布、污染源解析、存在狀態、界面作用與區域/全球遷移、生物/非生物降解作用機理與環境治理/修復技術等。曾負責並出色完成多項國家攻關、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研究項目。發表論文近200篇、專著5部、譯著1部。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獎6項、部委級獎19項。自1986年以來,先後對北京、貴陽、廣州等地區的大氣飄塵和氣溶膠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質進行了深入研究,主持研究開發了以「水杯子」為品牌的直飲水深度處理工藝。

主要成就

傅家謨 系統總結了海相碳酸岩油氣生成演化理論與評價指標方法。豐富和發展陸相生油理論,在中國陸相沉積物和陸相原油中首次發現葡萄藻烷(烯)、含硫有機化合物等20多種新生物標誌物。

1956年,他從北京地質學院「黃埔一期」畢業後,從事地質研究工作,一干就是45年,當年風華正茂、壯志未酬的年輕人,而今已是兩鬢斑白、成就顯赫的科學家。投身於自己熱愛的地質事業,傅家謨終生無悔。

他早期從事過沉積鐵礦、鈾礦地質和地下核試驗地質等研究,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與地質工作功底。他不斷開創有機地球化學新領域,為發展中國能源資源的成因理論,指導勘探開發作出了突出貢獻。

瞄準前沿,創建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室

如果從A.Treibs發現原油中的卟啉化合物開始算起,有機地球化學已走過六十餘個春秋。它是研究地球表層有機質的分布、組成、遷移與富集規律的學科。受石油、天然氣工業的驅動,石油、天然氣地球化學已成為石油、天然氣勘探的三大支柱學科之一。1966年,由於國家急需石油資源,石油部、地質部、中國科學院聯合下達了西南石油大會戰任務。在傅家謨的倡導和帶領下,開始了以石油為主要任務的有機地球化學的科學研究,經過3年的努力探索,於1969年建成了國內第一個先進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室,填補了國內學科空白,推動了中國有機地球化學與石油地球化學的發展。該實驗室1985年被中國科學院批准為第一批對國內外實行開放研究的開放實驗室。1986年6月,歐洲有機地球化學學會主席P.A.申克教授來華參觀後,稱讚:中國在有機地球化學的一些重要領域,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三年內組織中外學者完成了32項在理論上和生產上有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該室因研究成果突出,人才輩出,在1988年科學院17個開放實驗室評比中名列榜首。1989年經過評議被國家計委批准為國家重點實驗室,1992年該實驗室通過驗收建成。1993年主持建立「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結合廣東省經濟發展之急需,開展以環境中有機污染物研究為主的環境有機地球化學研究,2000年廣東省28個省重點實驗室評比中名列第一名。近十年來,由於得到國家的強力支持,現已建立了初具規模的技術支撐體系,擁有一支具有很強科技創新能力的年輕、高水平、精幹、高效的隊伍,培養出10位博士後、22位博士和24位碩士,獨立承擔着多項國家重點課題並多次獲獎,傅家謨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和由彭平安研究員任主任的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已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基地,展現出更廣闊的新天地。

傅家謨 開拓創新,提出中國碳酸岩生油評價新理論

傅家謨認為在西南大會戰中,作為科學院的研究單位,要勇於開拓創新,關鍵是要在石油成因理論上有新的突破,建立一套健全的在中國行之有效的找油找氣新方法、新指標,特別是碳酸岩地層找油找氣的新理論、新方法。

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迫使中國的西南三線建設匆匆上馬,國家對西南地區石油勘探寄予厚望。就世界範圍而論,很多大型油氣田產自碳酸岩地層。雖然中國南方地區大面積分布碳酸岩,但由於地質時代老,演化程度高,僅在四川地區獲得工業氣藏和少量凝析油藏。

1970—1972年間,傅家謨、汪本善等參加了兩部一院(石油部、地質部、中科院)組成的「西南石油地質綜合研究大隊」。他們急國家所急,積極開展了「西南海相碳酸岩石油地球化學」的研究。

1975年,經過野外地質和室內實驗研究,傅家謨首次提出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石油演化模式,並提出「中國南方找氣為主,找油為輔」的勘探方針,又進一步提出了「碳酸岩生油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建立了10項有機地球化學新方法、新指標。當年頗有爭議的論斷,經過二十多年的生產實踐已證實這一理論是正確的,並為生產部門廣泛接受。所以,人類實踐活動的擴展與深化,總會引起理論上的發展與創新。據此,「西南海相碳酸岩地層石油地球化學和有機地球化學指標」的研究成果,獲1978年中國科學大會獎與科學院獎,並在1980年美國「碳酸岩石油地球化學與生油潛力」討論會上報告,刊登於1985年AAPG專刊上。另一項「找油找氣有機地球化學新指標、新方法及其應用」的成果,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六五」期間,傅家謨、賈蓉芬、劉德漢等又對揚子古生界、華北古生界、西南及蘇北地區有關碳酸岩的地層作過系統的生油及油氣評價研究。通過模擬實驗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油氣評價指標,首次論述碳酸岩中存在三種形式的分散有機質,並提出碳酸鹽礦物對有機質的晶析、催化與保護作用,總結出包裹體、固體瀝青等在油氣評價中的意義與實例。研究提示了油氣成因與金屬礦床成因之間的內在關係,從而奠定了中國海相碳酸岩找油氣的理論基礎,被認為是應用基礎研究指導生產,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範例,受到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

傅家謨 優質高效,出色完成兩期聯合國資助工程

由於該研究室在油氣地球化學工作中的突出成績,贏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兩期資助工程——UNDPCPR/80/037,1980—1981;84/005,1985—1987。傅家謨為兩期工程國家項目主任。在他親自主持領導下的兩期聯合國資助建立有機地球化學試驗中心的工程項目,高質量地完成了項目文件所規定的預期目標,受到了UNDP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的表彰,讚揚該項目是聯合國資助中國的600餘項目中效益最突出的項目之一。

注重應用,提出「煤成氣煤成油」新模式

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從基礎研究入手,特別是重視有應用前景的基礎研究,為中國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服務,是傅家謨開展有機地球化學研究的一貫指導思想。1982年以來,根據國家計委下達的任務,他與蘭州地質研究所等單位接受了國家重點攻關課題——煤成氣的研究。煤系地層產生天然氣且能聚集成大氣田,是在荷蘭發現格羅寧根特大型氣田之後才引起廣泛關注的。國際上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中國則更晚。中國煤炭資源豐富,從地史分析,可能有大量的煤成氣藏,關鍵是要探明其形成機制與分布規律。傅家謨、劉德漢、盛國英等通過大量煤成氣、煤成油及各種煤岩組分的模擬實驗等研究,提出了煤不僅是形成天然氣的源岩,也是生成原油的源岩。還發現生油潛力最大的煤岩組分,也是生成天然氣潛力最大的。上述研究成果,打破了高等植物成因的乾酪根只能生成天然氣的傳統觀念,從而提出了「煤成氣、煤成油的成因模式和評價方法」,為中國煤成烴開發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他們並總結出中國產氣率和資源量計算的方法及評價煤成烴性能的指標,提出了蘇橋地區尋找煤成油、煤成氣的建議,及時地向中原油田、華北油田、大慶油田和新疆、貴州等有關單位提供了研究成果,並撰寫論文14篇,主編出版中國第一部《煤成烴地球化學》專着。1987年,傅家謨作為「中國煤成氣開發」項目主要負責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艱辛探索,推動中國油氣地球化學新發展

傅家謨領導的學科群體在國家急需的石油資源領域內,主動請戰,積極承擔油氣成因和評價等科研任務,先後承擔了西南海相碳酸岩地層找油找氣會戰、「六五」中國煤成氣開發和「七五」、「八五」天然氣、塔里木盆地油氣等國家攻關任務,中國科學院重中之重和重大項目油氣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和油田委託的大量研究任務。他還任大慶、華北、江漢等油田的顧問,所完成的大量科研任務鍛煉了隊伍,展示了優勢,並受到國家、部門和油田單位的表彰。

1986年,傅家謨根據改革開放的精神,提出要加強橫向聯繫,發揮優勢,促進技術轉讓。隨後組織實驗室與南海東部石油公司聯合成立了「南海地球化學研究分析公司」,以先進的實驗技術和具有中國特色的油氣成因理論,接受外國石油公司的反承包任務。先後承擔了Philips、JHN等外國石油公司鑽井樣品分析,以及單井評價和區域綜合評價研究,並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和海南島等地區反承包中中標,以高技術、高質量和優質服務戰勝國外同行業競爭對手,贏得了國際信譽,並創收了外匯。

頑強攀登,開拓有機地球化學研究新領域

傅家謨院士始終瞄準學科前沿,開拓創新,不斷攀登,努力將中國有機地球化學研究,特別是生物標誌物的研究與應用,引向國際水平。他強調一方面要不斷地擴大與國外的合作交流,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要拓寬視野,主動為國民經濟服務。堅持兩條腿走路,才會使有機地球化學研究不斷深入,永葆青春活力。他在開展以石油、煤為重點研究對象的有機地球化學的同時,積極發展新學科分支,先後提出並組織力量開展金屬有機地球化學及與能源污染有關的環境有機地球化學與環境保護研究等新領域、新生長點。他在地質體中發現了大量新生物標誌物,並應用於油氣勘探。

1979年以來,傅家謨、盛國英、史繼揚、彭平安、陳軍紅等與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室合作研究生物標誌物,通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在中國茂名油頁岩中發現了叢粒藻烷(烯),以及在膏鹽盆地原油中發現二十餘種含硫新生物標誌化合物等,證實高硫未成熟原油來源於生油門限之上的未成熟生油岩,提出重視淺層找油的理論並為生產實踐所證實,擴大了中國重油儲量。這項合作研究,被認為是中國科學院與英國皇家學會合作研究的最佳項目,也受到國外同行的高度重視,研究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987年3月19日,被英國皇家學會選為五項重要成果之一,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及政府官員展示,並得到高度讚賞。研究成果獲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學術交流

傅家謨先後到阿爾巴尼亞英國挪威美國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參加合作研究、國際會議與講學,與國外同行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合作關係。

1989年7月,他應德國著名有機地球化學家Leythaeuser教授邀請,參加了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第28屆世界地質大會。作為亞洲代表,他在「石油地球化學」學術會上,兩次被邀請作同一報告,這在國際學術會議上是極少見的,為中國乃至亞洲爭得了榮譽。

社會任職

曾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上海大學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人物評價

對於傅家謨院士的同行和學生而言,他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執着的追求、創新的毅力、淵博的學識和謙遜、認真、負責的學者風範。